日期:2021年04月29日 09:23
今天推出“优秀党外代表人士采风”活动——《贾玉英:深情扎根河大的宋史专家》,介绍河南省第九、十届政协委员,民进河南大学总支委员会原主委,河南省文史馆馆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模范教师,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首批二级教授,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贾玉英。
贾玉英,女,河南郑州人,历史学博士,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大学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河南省优秀专家,全国模范教师,河南省首批二级教授;2003年—2013年任河南省第九、十届政协委员,民进河南大学总支委员会主委;曾任日本皇学馆大学访问学者,到韩国、新加坡等国家进行学术交流。主要从事宋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旅游文化史。2019年9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聘任贾玉英为河南省文史馆馆员。
“千万不要小瞧学校里那些慢悠悠地骑着自行车的老教师,他们中间可能随便一个都是博士生导师。”年龄稍大点的教师,总喜欢这样半开玩笑式地跟新来的本科生解释河南大学的师资。建校110年的河南大学,除了一段饱经沧桑的历史和书香氤氲的校园氛围,还有着一群独具鲜明个性的老师。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贾玉英就是其中一位。
内着高领毛衣,外穿青黑色棉布外套,骑着略显老式但很结实的凤凰牌自行车,随身提着用过多年的帆布袋,做事前喜欢戴上一副老花眼镜,咧嘴笑的时候又不好意思地捂住嘴……要在普罗大众里,你肯定不会第一眼就能认出她来,但她背后的标签绝对能让你大吃一惊:“全国模范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政协委员”、“河南省首批二级教授”、“民进河南大学主委”、“开封市五一劳动奖章”……数都数不过来的称号背后,她却是一位极其平易近人的老师。
一波三折求学路:不喜欢化学的语文老师不是好的历史老师
1950年贾玉英出生在郑州,家里排行老四,父亲是一位乡村教师。或许早早接受了父亲耳濡目染的教育,年仅5岁的贾玉英就上了小学,是班上是年龄最小的学生。1962年,贾玉英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取郑州二十中学初中部,1965年也顺利考取郑州十二中学高中部。本以为之后的求学路也会像少年时代一帆风顺,但没曾想,时代轰隆隆的噪声暂时打断了她前进的道路:十年文革动乱,教育界也未能幸免。
后一为贾玉英
停课下乡劳动,正常的教学秩序被一波波运动打乱。1968年高中毕业后,农村户口的她被安排返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作一个不算工龄的知青。这五年期间,她挑过粪、修过河,摘过棉花、烧过砖瓦,干着常人难以忍受的苦活累活。1973年3月,她在郑州郊区沟赵人民公社西连河戴中(现并入郑州58中学)参加工作,担任初中一年级语文教师并兼任初一一班班主任。“其实我最喜欢的科目是化学。”贾玉英爽朗地笑着说,“但因为工作需要,我被学校分配到语文教研室。”她尽心尽职,努力做好语文教师和班主任工作,但同时她还有更高远的目标:争取读大学,接受更好的教育。
1975年她以“可教子女”、“优秀教师”的身份,成为沟赵人民公社推荐入开封师范学院(即河南大学)学习的大学生,进入历史系学习。她又笑着说:“上小学和中学的时候,我年龄全班最小;但上大学时我却成了全班年龄最大。”1978年贾玉英大学毕业,此时的毕业大学生必须参加省里组织的上岗考试,通过考试后才能统一分配至工作岗位。贾玉英以优异的考试成绩被分配到郑州市重点中学——第四中学任高中历史教师。
1978年国家施行改革开放,教育工作逐渐走上正轨。同年,各大高校开始招收研究生。“当时觉得考研机会很好,但第一年外语不计入成就,录取制度尚未完善,所以暂时观望了一年。”贾玉英说。之后她开始积极准备,向更高的学术水平发起冲击。1979年国家的研究生招生开始有了严格的录取标准,但贾玉英还是顺利考取河南大学历史系攻读中国古代史专业研究生,成为当时中国为数不多的研究生之一。“我是我们系79级中国古代史专业唯一的硕士研究生,当时郭人民老师见到我开玩笑说,你是今年中国古代史专业的独榜进士。”贾玉英咧着嘴笑着说,“中国近现代史的郑永福、世界史的魏楚雄、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王立群,我们都是79级的研究生。”
后左一为贾玉英
在攻读研究生期间,贾玉英结婚并生子。1983年研究生毕业后,贾玉英被分到陕西师范大学任教。但当时她儿子刚满一岁,丈夫长时间在军工部门工作,陕西人生地不熟的,没有人帮助照看孩子,加上贾玉英身体患病才做完手术,身体较差,难以支撑陕西的工作。“那时候多亏了赵宝俊老师对我的帮助,赵老师的同学在陕西省教育厅工作,他写信说明我的情况并寄去了我的病历手册。”贾玉英说,“后来我的档案就从陕西省教育厅退回到河南省教育厅,分配到河南教育学院主讲中国通史课。”
这份工作并不轻松,通史课上,贾玉英要从原始社会讲到中国近现代,知识跨度更大,备课范围更广,而且听课的“学生”都是成年教师,相对于以前难度更大。她只能全心扑在教学上,科研之路只能暂缓。贾玉英说,那段时间父亲在郑州帮她照看孩子,因教育学院住房紧张,一家三口只能住着不足13平方来的房子,生活很艰难。“后来听说河大硕士研究生可以分到一套38平方米的房子,我就积极行动了。1985年我又重新回了河南大学历史系任教。”贾玉英弯着腰笑着说道。
待遇有所提高,但志向没有丝毫衰减。“以教学促科研”,贾玉英回到河南大学执教后,开始筹备着读博一事。1988年,她顺利考取河北大学历史研究所攻读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学位,师从著名历史学家漆侠先生学习宋史,并于1991年6月获历史学博士学位,返回河南大学教书。谈及为何又回河大教书时,她说:“河南大学是见证我成长的地方,这里有一批德高望重的老先生,我对他们特别有感情。加上开封是北宋的国都,刚好是研究宋史的好地方。”
此后的时间,贾玉英积极奋斗,学术之路逐渐顺畅:1991年晋升为副教授,1996年晋升为教授,2003年晋升为博士生导师,2006年聘为河南大学特聘教授,2008—2009年任日本皇学馆大学客座研究员,2012年晋升为河南省首批二级教授,现为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
讲台和书桌上的人生:自己得蓄一桶水,才能教给学生一碗水
“可能我这辈子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讲台和书桌上度过的。”贾玉英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教学对象范围囊括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她给本科生讲授“中国古代史”(隋朝——鸦片战争)、“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宋史专题”等课程,教学效果优秀,受到学生们的一致好评。其中她负责主讲的“中国古代史”课程,2004年8月被评为“河南省精品课程”。
在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面,最让她引以自豪的是开辟了学院新的硕士研究生招生方向。贾玉英回忆,她根据当时旅游业发展的人才需求,2001年率先开辟了河南省第一个旅游文化史硕士研究生招生方向,次年开始招生。这一专业的开辟为高校旅游文化专业及地方政府旅游机构培养了30多名教师和干部,不仅培养了人才,同时对学科建设和学位点增长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右三为贾玉英
在博士研究生培养方面,她既重视提高研究生的专业基础与综合素质,又注重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她指导的博士研究生夏亚飞,在读博期间就在《中国史研究》发表了“《宋史·选举志》御书院考”论文。“我对研究生要求严格是出了名的。”贾玉英认真地说,“尤其是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要求更为严格。”贾玉英回忆说,每一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从选题到初稿完成,至少经过十余次的沟通与指导。初稿完成后,一般要经过三遍的修改,有的曾修改过七遍,才能提交送审。在她的悉心指导下,研究生的论文质量得到了很好的保障。她指导的博土学位论文《北宋官员政治型贬降与叙复研究》,2009年12月获“河南省优秀博土学位论文奖”,至今仍是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唯一的省级优秀博土论文。
“99年毕业的阮丽芳、05年毕业的刘慧、06毕业的肖建勇、07年毕业的翟新礼、08年毕业的杨世利、11年毕业的裴会涛、15年毕业的马晓燕、16年毕业的夏亚飞、2019年毕业的张彦晓……”贾玉英在河南大学执教期间,共指导了85名硕博研究生,当她回忆起她教过的学生,就像是在如数家珍,嘴角露出一丝藏不住的幸福微笑。
在科研方面,贾玉英给自己制定了“滚雪球”式科研计划,创新性地开展研究工作。“要在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在某一方面有标志性的研究成果,以滚雪球式的方式扩大自己的研究视野和范围。”她的研究是从博士学位论文宋代台谏制度扩展到宋代监察制度,从宋代监察制度扩展到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深化到宋元明清中央监察制度,最后从宋代政治制度扩展到唐宋时期的的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变迁,下一步准备探讨唐宋时期监察制度变革与社会变迁问题。
前排左四位为贾玉英
她主持完成国家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项、省社科规划立项项目及教育厅项目6项;出版著作10多部,其中《宋代监察制度》、《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获得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发表论文80多篇,其中16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文摘报》《历史学年鉴》等期刊全文转数或摘录,获河南省教育厅及河南省社联多项优秀成果奖。
“利用研究专长,积极服务社会。”贾玉英不仅在学术领域开疆拓土,同时心系社会“以知识反馈社会”。1999-2002年她参与“重建宋代开封府旅游项目”, 撰写立项历史依据及中轴线三大景区策划文字,2000年参与开封经济开发区“金明广场七朝文化柱”等建设项目。2013--2016年任河南省高级法院和开封市中级法院“包公司法文化博物馆”项目的专家组组长,亲自到淮安等地考察,负责完成了博物馆的脚本、布展大纲和解说词的编写、布展资料的收集等工作。博物馆开馆后受到有关领导、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河南大学收到了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和张立勇院长的致函感谢信。
要做就做好:受益于统战工作,服务于统战工作
2002年贾玉英接任民进河南大学主委的时,民进河大还是一个十几人的小支部,面临会员老龄化、组织凝聚力较弱等问题。“我这人有个习惯就是,不做就算了,做就一定要做好。”贾玉英拿做学术那个敢闯敢拼的狠劲头,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性着手解决问题。
党派会员结构年龄老化,贾玉英就积极发展年轻会员,发展了郭善兵、曹建敦、胡国强等具有博士学位的年轻会员入会;党派凝聚力不够强,贾玉英就积极组织各种活动,与会员一起共同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组织会员到河南博物院参观、长垣县、开封府景区等地参观考察,增强会员的责任心和时代感……民进河大的每一次进步都引起组织的关注,2004年10月河大民进支部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组织”,次年又被评为“河南省先进基层组织”。支部建制影响了民进河大组织的发展空间,贾玉英就主动向学校党委统战部和民进开封市委汇报、申请,并积极吸纳高素质会员,扩大组织队伍,2005年正式将“民进河南大学支部”改建制为“民进河南大学总支委员会”。
2003—2013年,贾玉英担任河南省第九、十届政协委员。“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这十年期间她深入群众开展社会调查,积极为省政府建言献策、撰写提案,十年间她撰写了《建议省政府重视对农民专业知识培训,促进我省农民致富可持续性发展》《深化旅游业管理体制,进步推动我省旅游业发展》等多个提案,涉及多个行业,真实准确反映了民情社意,受到了省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与此同时,她协助政府化解社会矛盾、为政府排忧解难,联合洛阳的省政协委员,高效解决了洛阳地区栾川县城关镇“常母祭堂石刻群”拆毁改建等纠纷,受到当事人的高度赞赏。
谈及河南大学的统战工作,贾玉英坚定地说:“是党派岗位促进了我努力奋进,统战工作和教学科研是相互促进的。”贾玉英回忆,自从担任民进河南大学主委后,她时刻提醒自己要努力奋进。“我常跟我爱人讲,‘既然组织把我推到了这个岗位上,我就必须努力使自己优秀,不干出点成绩来就对不起大家。’”她觉得,这十年的爆发期是自己前期的努力和积淀的结果,“也到了该有点成绩的年龄”。
回想这么多年的讲台和课桌生涯,贾玉英表示自己“累并幸福着”。在其位谋其政,她始终相信人是有潜力的,既然在岗位上,就必须督促自己做好工作,是河大民进主委这个岗位给了她莫大的动力。受益于统战工作,服务于统战工作。2019年9月,贾玉英被河南省人民政府聘任为河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成为河南大学八位省文史馆员之一。“今年年底我就该退休啦,但只要组织需要,我还是随叫随到。”贾玉英笑着说,“就像老话说的,‘召之即来,来之即战’。”
用贾玉英自己的话说:“中学的初中、高中,大学的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我都教过,就差没教小学了。”但实际上贾玉英现在正在“教小学”——她陪着她的大孙女读小学。贾玉英的朋友圈里内容不多,除了学术分享、师生交流,最多的就是她跟她大孙女一起学习打卡的内容了。截稿之时,打卡已经持续了80余天了。在学校里,她是一个才高八斗、桃李满天下的博士生导师、宋史专家;到了家里,在孙女面前,她又是一位耐心而慈祥的奶奶。
“我去接我孙女去咯。”采访结束,贾玉英笑着告别,跨上那辆老式凤凰牌自行车,向着学校南大门的方向,缓缓骑车去了。
上一条:王立群:一座小城,一位学者 下一条:王蕴智:越是“冷门”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