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统战忆往

校园风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统战忆往 > 正文
开封城里的洋媳妇
发布时间:2022-04-18 09:03:56   作者:罗宾•吉尔班克 文 周欣仪 雒芸瑞 译

吴雪莉先生于202247日凌晨4点逝世,享年96岁。她生前曾获国家外国专家局授予的“十大功勋外教”称号。同生于成都、年长自己十岁的伊莎白·柯鲁克一样,吴雪莉是目前为数不多的亲历并见证过新中国成立前后历史的海外侨民之一。她曾把自己对日常生活的感悟发表在《中国通讯》杂志上,该杂志在全球范围内发行,主编是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这篇文章以非常低调的笔触让我们认识了一位“六个孩子的母亲,一名省级城市的大学教师”。

同写过“西安附近农场”的国际友人寒春女士一样,吴雪莉也曾就职于这样的“农场”,与丈夫举家到西北农林学院工作。她把自己积极地融入到中国社会,来到远离北京的西北一隅,一边照顾家庭,一边承担外语教学工作。不过,这对于想了解雪莉的读者来说,算不得什么新鲜事,因为外国报纸杂志上都有相关详述。1958年,位于伦敦的迈克·约瑟夫出版社出版了雪莉女士的故事集《中国一条街》。该书基调欢快,人物众多,有“愤青”邻居,有“吃着碗里还看着锅里”的茶馆老板,还有喜欢拌嘴的茶馆老板娘等。邻里间纠纷时有发生,但都能在社区干部的调解下化干戈为玉帛。社区干部多是在家庭妇女联合会工作的巾帼英雄。

1925715日,吴雪莉女士出生于美国阿肯色州的史密斯堡。这里是通往蛮荒西部的门户,这里是“绞刑法官”事件的发生地。上个世纪,法官艾萨克·帕克就是在这里将70个人(大多为亡命之徒)送上绞刑架。雪莉的父亲青少年时期曾在这里的井下煤矿打工。他还在海地服过兵役。后来,他在非洲经营咖啡种植园,以期销往广阔的美国市场。然而,随着“经济大萧条”的爆发,家族企业产品滞销,无法为继。吴雪莉一家只能返回美国,在底特律以北定居下来。她在那里慢慢长大,白天就在工厂打工,晚上上夜校,完成了高中学业。

13岁时,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使雪莉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几年后,她进入美国密执安州农学院学习,在那儿邂逅了中国微生物学家黄元波。这位三十出头的广西武宣县人,参加过抗日战争,他的父亲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同盟会老兵。当时的国民政府派遣黄元波到美国学习动物医药技术。他俩很快就坠入爱河,于1945年的圣诞节结婚,并打算回到中国定居生活。

这位新娘子在开往上海的船上度过了自己的21岁生日。回国后,黄元波到陕西的西北农林学院任教,雪莉跟随前往,并在那里开始学习汉语。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女儿丽丽在当地一家英国传教士医院降生。虽然他们在陕西只生活了两年,但上世纪60年代初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们与陕西再续前缘。那时,外文出版社邀请雪莉翻译陕西作家杜鹏程的小说《在和平的日子里》。小说以宝成铁路建设为背景,描述了建设工地上工程兵之间的矛盾冲突等。因为小说题材紧扣时事,很快在《延河》杂志上刊登出来。不巧的是,沙博理翻译的杜鹏程的《保卫延安》也在同期发表,并且引发强烈反响。相形之下,《在和平的日子里》的汉语版和英文版都黯然失色了。

吴雪莉女士表示,她的汉语水平在她第二次去上海时突飞猛进。此时的美国德士古石油公司可为女性提供许多工作岗位,而中国正处于民族解放的关键时期。有一天,吴雪莉在元波的书架上找书的时候,忽然看到一本毛泽东演讲集。她记得在广播上听过毛主席在延安的讲话。此刻,她深深地折服毛主席的政治主张。

因黄元波教授被调至农业部在开封新设的生物药厂,一家人随行搬迁至开封。1957年,吴雪莉开始在河南大学担任英语讲师,并以严慈相济而闻名。尤金·奥尼尔的戏剧是她的长项。

吴雪莉女士响应国家领导人的号召,将学术研究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她晚上看管炼钢炉,白天学习在学生不敢涉足的水蛭出没的水田里插秧。在中国食物匮乏的年代,她想用自己年轻时的办法应对饥荒。不同的是,她在美国经历饥荒时,美国已摆脱殖民主义一个多世纪,而非短短的十年。

1963112日发表于《中国通讯》的第五篇文章中,吴雪莉女士说,校园内的小块菜地已经无人耕种,因为街市的摊位上农产品充盈。她说:“我们虽然不明其理,但是我们终于可以喘口气了,因为我们至少已经从当初停止的地方往跟前迈出了一步。”一年前,人们购买搪瓷杯或洗脸盆还得开介绍信;现在人们在购买这些物品的时候,已经开始挑剔容器的表面设计。

“文革”期间,雪莉女士曾被指控为外国间谍,好在最后洗清了冤屈。这项指控可能与她母亲的政治背景有关。雪莉女士的母亲道逊夫人曾与安娜·路易丝·斯特朗在莫斯科共事。1962年,来到中国,与女儿一起生活,并与周恩来私交甚好。

在十年浩劫中,她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六个孩子逐渐下放到河南农村,被迫参加公社改造,但她对未来依然充满信心。1975年,经周总理批示,吴雪莉获得了中国国籍。即使五个孩子离开中国前往美国,即使1984年她失去了自己的老伴,雪莉仍坚持留在开封教学和写作。

她自称“洋老太太”,听来就像是社区的另一位老人——做饭、织毛衣、和小孩子拌嘴。每个国庆日,她都会展开自己的红旗,纪念自己在这个国家诞生后的几十年如一日的奉献。国家对她也非常器重。1988年,她被邀请到北京翻译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她还参与翻译了陈云演讲稿的英文版初稿。与她早期翻译杜鹏程和冯德英的文学作品相比,她更享受教授学生论文写作。

她获得的一系列国家级和省级奖项,并没有使她居功自傲,也丝毫没有改变她对新中国的热爱。她之于河南,正如河南大学在她七十大寿时为她发行的个人传记《黄土地 蓝眼睛》一样,就是扎根黄土地上的“洋媳妇”。在这片她深爱的黄土地上生活了四分之三个世纪后,她永远地长眠了。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