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年07月16日 21:45
史富强:中组部第十一批河南援疆干部
(党委巡察办正处级巡察专员)
扎根边疆育桃李 砥砺奋进谱新篇
聚焦主责主业,育人成果初显
作为教育工作者,教育援疆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教学筑基,构建多层次教师发展体系,提高育人效果。这也是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基础性工程,更是河南教育援疆人最基本的工作职责。
教学能力提升见实效。留下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这是教育援疆的使命,更是援疆教师的心声。在日常教研活动中,史富强积极组织援疆教师参与学院“提质培优”计划,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引入课堂。援疆教师团队通过开展示范课展示、联合教研活动、课题共研等多元化培训形式,重点提升哈密本地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组织和教学科研能力。在举办的教师技能大赛专题交流培训中,援疆教师团队从参赛目标定位、教学问题诊断、教案设计优化、课堂实施策略到赛后反思提升等关键环节进行系统指导,特别针对教学创新报告撰写等薄弱环节开展专项训练,效果明显。
课程建设与资源开发取得突破。一方面实施“院包系”责任承包制,整合豫哈两地优质资源开展重点专业建设;另一方面启动“职业标准—本科标准”衔接计划,系统推进课程体系重构和教学资源开发。援疆教师牵头或深度参与多门核心课程的标准化建设和资源库开发工作,特别是针对哈密本地产业需求的课程内容更新,援疆教师牵头组建的16个教材编写团队已完成《电子技术基础》《液压与气动技术实训教程》《列车空调装置的维护与检修》《新能源技术原理及实践》《煤炭物流与供应链》等职业本科教材的框架设计,这些教材充分融合了河南先进教育理念和哈密人才、产业发展需求,填补了当地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资源的空白,为学院打造特色专业群奠定了基础。
实训生态实现优化重构。实践教学方面,援疆团队以“产教融合、能力递进”为导向,聚焦职业本科“技术应用+创新实践”双重目标重构实训生态。援疆教师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设计一体化课程模块,打破传统理实分离模式,强化学生解决复杂问题能力与技术创新意识。推动职业本科人才从“技术操作者”向“系统设计者”质变。同时,援疆团队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协调联系河南援疆前指和后方支援单位,为学院争取到一批急需的教学仪器设备、软件资源、音像资料,显著改善了相关专业的实训条件,提升了实践教学水平。
学生技能竞赛创佳绩。援疆团队积极争取自治区及哈密市职业技能大赛落户学校,充分利用后方资源,悉心指导学生参加自治区级、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取得较好成绩。尤其是在2024年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中,学生首次代表自治区参赛,获得全国一等奖,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极大鼓舞了师生士气。
青年教师“传帮带”效果显现。建立 “输血 + 造血” 双轮驱动机制,援疆教师通过“公开示范课、教学专题讲座、推门听课、督导听课”等形式,将先进职教理念融入教学实践,助力年轻教师快速成长。史富强通过组建教学团队、示范课、一对一指导等方式,重点培养了3名青年思政课教师。目前,已有1名青年教师在自治区教学能力比赛中脱颖而出,荣获团体一等奖,成为学院专业骨干。
拓展工作维度,协同发展深化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教育援疆正经历从“硬件投入”向“内涵建设”、从“单向输出”向“协同共生”的深刻转型。工作核心在于以产教融合激活区域发展动能,以数字技术弥合教育鸿沟,以文化认同凝聚民族共识,进一步拓展工作维度,使援疆成果真正扎根边疆、反哺全国。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迈出新步伐。学校主动对接哈密本地龙头企业(如新能源、先进制造、电商物流、文旅等),推动建立了11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促成了6个校企合作项目,牵头成立哈密市产教联合体。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探索“订单式”“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协同育人,使人才培养更贴近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积极推动校企在科研项目合作、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深度合作,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融合,为哈密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提升。援疆团队联合本地教师申报并成功立项自治区及哈密市级科研课题26项,围绕哈密特色产业开展应用研究,服务地方发展初见成效。组织学院教职工参与面向社会的技术培训8000余人次,组织科普讲座30多场。依托哈职院和河南理工大学组建的哈密豫新能源产业研究院,凭借其创新的发展模式和强大的科研实力,成为自治区首批认定和科技部备案的新型研发机构,也是全国对口援疆中率先建立的新型研发机构。
文化交流互鉴平台搭建。援疆教师协助策划并成功举办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讲座、民族团结主题实践、与本地师生文化交流周、石榴籽祖国行、庆祝自治区成立70周年百姓巡回宣讲报告会、“三进两联一交友”等活动,促进了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增强了文化认同。
“组团式”援疆效能提升。作为援疆团队负责人,史富强认真履职尽责,扎实开展援疆干部管理与服务、援疆工作协调推进等工作。强力推进“组团式”援疆,结合“援疆三问”,加强团队自身建设,持续优化完善对口援疆工作职责体系和组织架构,形成了各司其职、紧密配合、协调推进的工作职责体系和组织架构。制定出台《哈密职业技术学院援疆干部人才管理办法》并建立援疆工作月推进机制,为做好援疆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形成了“前方发现问题、后方提供支持、前后联动解决”的工作模式,在专业建设、师资培训、管理提升等方面发挥了更强合力。
凝聚各方力量,学院创本稳步推进。援疆团队联系哈密职业教育发展实际,聚焦师资短缺和学科建设等薄弱环节,按照“哈密所需、河南所有”的原则,多方奔走、广泛协调动员,制定实施“5+1”小组团支持新模式,50位河南高校“组团式”教育人才已于2024年12月到校工作,在师资建设、教学科研、产教融合等方面进一步提升学院办学水平。累计投入援疆资金近 1.2 亿元用于加快主校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协调河南高校资源,先后邀请各级各类专家院士、河南高校领导通过智力援疆、介绍办学经验,提供智力支持。2025年6月,自治区本科设置专家组临校检查调研,对学校取得的创本成效给予较高评价。河南高校援疆团队精准施策,着力破解关键难题,为学校创本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个人成长淬炼,精神境界升华
能力得到全方位锻炼。在应对边疆地区教育资源相对薄弱、文化环境差异等挑战中,史富强感受到自己的组织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跨文化适应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锻炼和提升。
对国情疆情认识更加深刻。史富强深入哈密基层、走进各族师生家庭,亲身体验和理解了新疆在国家全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多元文化并存的魅力以及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重大意义,深化了家国情怀。
教育情怀更加深厚。看到边疆学子对知识的渴望、对改变命运的期盼,以及本地教师坚守岗位、不计报酬、赤诚奉献的精神,史富强对教育的价值和教师的使命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点燃了更持久的教育热情。
收获了真挚的情谊。史富强与学校各民族师生、援疆战友们朝夕相处、共度时艰,结下了深厚情谊。他们的真诚、质朴、坚韧和包容,成为他宝贵的人生财富。
精神世界得到洗礼。在参与援疆工作的过程中,史富强深刻体会到“舍家报国、忠诚担当、团结奉献、创新奋进”的崇高援疆精神,不断用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个人的格局、境界和奉献精神得到了升华。
心灵震撼与坚定信念
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每一次站上讲台,每一次与本地教师交流,史富强都深切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对口援疆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援疆工作是党中央交付的重大政治任务。教育援疆不仅是在传授知识技能,更是在播种希望、凝聚人心、促进团结、筑牢根基。这份使命感和责任感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
文化交融,美美与共。参与对口援疆,亲身感受到哈密作为多民族聚居区的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不同民族的文化在这里交融共生,形成独特的魅力。史富强参与其中,深感荣幸,也更加坚定了促进民族团结、维护文化多样性的信念。
被需要的价值感。当看到自己引入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眼睛发亮,当帮助本地教师解决了一个个难题,当参与建设的项目落地生根,那种被需要、能贡献的价值感油然而生,这是最珍贵的回报。
“新疆是个好地方”的切身体会。哈密作为新疆的缩影,壮美风光、丰富物产、淳朴民风、快速发展,都让他由衷地赞叹。史富强说,援疆经历彻底改变了他对新疆的刻板印象,深刻理解了“新疆是个好地方”的内涵。
对未来充满信心。亲眼看到学院在各方支持下日新月异的变化,看到学院创本各项工作稳步推进、胜利在望,看到师生们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看到援疆工作扎扎实实的成效,史富强对学院未来的发展、对新疆的美好明天充满信心。他也更加坚定了继续投身援疆事业、为这片热土贡献全部力量的决心。
结语
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调研考察时指出,“全党都要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认识新疆工作的重要性,加大对口援疆工作力度,完善对口援疆工作机制,共同把新疆的工作做好”。在刚刚结束的第十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在讲话中表示,对口援疆是国家战略,必须长期坚持。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牢牢扭住新疆工作总目标,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久久为功做好对口援疆工作,为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作出新贡献。援疆工作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参加对口援疆是党中央赋予的光荣职责和神圣使命。在哈密职业技术学院两年多的援疆时光,是付出,更是收获;是历练,更是成长;是责任,更是荣光。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援疆工作生涯已进入尾声。未来,史富强将发扬成绩、克服不足,继续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疆工作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学习楼阳生书记、刘宁书记看望慰问河南援疆干部人才讲话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牢牢把握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教育援疆工作更高质量开展,倍加珍惜这段宝贵的人生经历,继续以饱满的热情、务实的作风、无私的奉献,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援疆工作中,与哈密职业技术学院的师生们携手并肩,共同书写边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为服务国家战略、建设美丽新疆贡献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
一朝入疆,一世情缘。三年援疆,史富强以胡杨精神自勉——深扎根系,耐住风沙,静待绿洲,开枝散叶;以兵团精神为镜——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未来重返中原,哈密的晨读声、牧民的微笑、援疆公寓的灯火、东天山的雪峰,将永驻心间。“教育援疆”从不是单向付出,而是生命与边疆的双向滋养。唯愿此身长作豫哈桥,万里长风送春来!
END
来自于河大巡察
上一条:安国勇:安于平淡,勇于进取 下一条:张大新:我的治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