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年11月10日 11:07
今天推出“优秀党外代表人士采风”活动——《李贤臣:笔耕不辍四十年,科研民生系心间》,介绍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河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开封市原政协副主席,原民盟河南省委常委、民盟开封市主委李贤臣。
李贤臣,男,1943年7月生,河南信阳人,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河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开封市原政协副主席,原民盟河南省委常委、民盟开封市主委。曾任河南大学学报副主编,政协河南省第七、第八届委员,入选美国传记协会与美国剑桥传记中心传记。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文学、文艺批评理论,中国文化史,美学及鉴赏学等,出版论著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试析》(合著)、《中国古典文学论考》(合著)等五部,发表《黄庭坚“夺胎换骨”辨证》(日本京都大学《东方研究年鉴》收录);《熙宁之争的性质刍议》(《文摘报“理论园地”专题系统介绍)等多篇高水平论文。
面色红润、满头乌发,配上一身利落得体的唐装,谈吐流利而富有逻辑性,爽朗的笑声仿佛能穿透有着厚厚墙壁的书房。刚见面时只觉是一位为教学、科研殚精竭虑的师者,但访谈往来间那份对文学研究的严谨与执着,那股由内而外散发出的清高与气度,更让人发觉真正的文人风骨气质所在,这就是李贤臣教授。1982年,在河南大学先后完成本科及研究生学业后,李贤臣教授满怀对学校给予栽培的感激与报答之情,毅然选择留在河南大学执教。时光如白驹过隙,李贤臣教授予1995年从河南大学顺利退休。在教师岗位上工作的十三年间,他凭借丰厚的知识储备、出色的教学技能和过硬的科研能力,教导出了一批批优秀学子。同时,在漫长的科研岁月里,李贤臣教授也为文学界贡献了许多具有突破性的科研成果。
情缘于河大,桃李满天下
1963年,李贤臣教授考入河南大学中文系学习,也在这里度过了难忘的本科四年时光。在校期间,他勤奋向学、刻苦钻研,大量阅览书籍文献的同时拓展学习课外知识,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也表现出很强的理解能力与天赋,因而中文系的各位授课教师常常对他称赞有加,在上课时一旦提到疑难问题,经常点名要李贤臣教授来回答。“这问题你们答不出来,贤臣一定可以。来,贤臣你答!”每当他自信流畅地回答完问题,老师总会当场给予满意的评价,这也给了李贤臣教授以极大的鼓舞与激励。由于他丰富的文学知识和流畅的逻辑表达能力,在任课教师的课余交流谈话中,他俨然成为了品学兼优的典范,得到了诸多认可:“李贤臣这个学生,水平不错。”在河南大学严谨的治学氛围和优秀的师资教育熏陶下,曾经稚嫩青涩的李贤臣教授在学校里一步步成长起来,在理解更多知识、开阔更宽眼界、掌握更多技能的同时,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将要在文学研究道路上不断钻研探索的决心。
1978年恢复高考后,李贤臣教授凭借优异的成绩顺利考取河南大学古代文学(唐宋文学方向)研究生,成为曾任金陵大学(原为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高文的学生。对李贤臣教授来说,以治学严谨著称的高文导师在教课授业过程中对他的谆谆教诲,无疑是扶持他继续坚定走上科研道路的一盏明灯。高文先生十分惜才,不愿让李贤臣教授将天赋才华浪费在普通的课题研究上,而决意布置给他一个较为艰深的课题方向——诗品研究,同时在其研究过程中不断予以指导帮助,以循循善诱的方式引导他走进学术科研的大门。李贤臣教授也谨遵导师的教诲,暗自下定决心要在随后的治学过程中专注诗品研究方向,做出一番成绩来。
1982年,李贤臣教授怀着对母校的感激与留恋,选择留在河南大学文学院任教。执教期间,他主要教授古代文学研究生,1989 年以来,李贤臣教授曾先后为研究生开设唐宋文学研究、魏晋唐文学史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诗品学、古典诗词鉴赏学、经学史、中国古代文学治学概论、书目举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导读等基础课、选修课和硕士学位课。在他历时十三载的教学生涯中,李贤臣教授培养出了无数优秀的研究生,受他醉心学术的切身影响,其学生的考博率也常年位列榜首。虽然现在李贤臣教授早已退休多年,他的学生仍然有很多活跃在各地高校教书授课,可谓桃李满天下。对李贤臣教授而言,河南大学不仅仅是承载他学生时期珍贵回忆的地方,也将他和去往全国各地工作的学生紧密相连,让河大精神得以代代相传。
笔耕四十载,科研终所成
在研究生时期确定唐代诗人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研究的课题方向后,李贤臣教授也曾一度陷入迷茫之中。诗品起源于唐代,后流传海外,有人说诗品被公认为是“哲学的诗,诗的哲学”,也有部分人认为诗品太过于玄虚神秘,后世无法解读批判而只能依附。在许多学者看来,诗品中的二十四首诗均为四言诗,由于体系缺失,诗与诗之间表面很难看出联系。因此,攻克诗品研究无疑是一件苦差。高文先生劝解道:“作为一名学者,一辈子能研究透一个成果就够了。”同时,也向李贤臣教授抛出许多问题以启发,诗品研究究竟有没有体系?诗与诗之间到底有没有联系?怎么样才能把诗品讲透?
诗品研究的哲学性和玄虚性成为研究破冰的重重阻碍,但李贤臣教授并没有放弃,而是选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断的自我琢磨和潜心研究,年逾三十才在不断研究中发现突破点的李贤臣教授经常写到废寝忘食直到凌晨。他对学术成果的要求也十分严苛,如果对书稿有任何不满意的部分,李贤臣教授甚至会将整个部分推翻重写,直到认为完全表达出自己的真实研究意愿及成果为止。他的妻子王玲分享道:“他这个人眼睛里只有自己的学术,每天吃了饭就一头钻进书房不愿出来,有时候灵感来了甚至要在书房写到两三点,我也尽量不去打扰他,帮他处理好除了学术研究以外的所有事情。”
在家人的支持下和自己精益求精、锲而不舍钻研的过程中,总共历时四十载,李贤臣教授予2019年国庆日当天完成了对于诗品研究的文字总结工作。《易经》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据李贤臣教授研究发现,将诗品与《易经》结合,体现出诗与哲学的完美融合。当然,光依靠感性的文学触角并不能完全确认研究的准确性和突破性,李贤臣教授又从逻辑联系方面入手,深入研究诗品与《易经》的对照体系,最后发现这种对照间包含着哲学性的严密逻辑体系,他立马着手写出了厚厚一沓论证材料,与相关的学术界人才进行交流沟通。李贤臣教授表示,自己并不是为名利或荣誉而决心研究诗品,“我相信诗品研究本身是意义非凡的,对于研究中华文化特点、文明特色甚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方面都有很大启发意义。研究诗品一定意义上也是在研究中国特色如何一脉相传,有利于在文化方面帮助当代人更好理解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虽然核心的研究课题充满颇多坎坷,但醉心学术的李贤臣教授仍然为学术界贡献了许多科研成果。据悉,李贤臣教授的科研领域主要为:中国古代文学、文艺批评理论,中国文化史,美学及鉴赏学等。目前他已出版的论著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试析》(合著)、《中国古典文学论考》(合著)等五部;尚待出版的个人专著有《诗品学》、《才力论》、《黄庭坚创作美学论笺》、《东方文化新论》与《鉴赏思维学》。发表的论文主要有:《黄庭坚“夺胎换骨”辨证》(日本京都大学《东方研究年鉴》收录);《熙宁之争的性质刍议》(《文摘报“理论园地”专题系统介绍);《老子之辨与<史记>的书法体例及附传》(《新华文摘》索引)、《司马迁“<春秋>之旨”发微》(《中国社科文献》索引)、《诗史春秋笔》(《中国社科文献》索引)等多篇,均被国内外权威期刊摘录、介绍、索引,影响颇大。
尽心谋国事,竭力献良策
李贤臣教授曾担任河南省人民政府参事、政协开封市副主席,民盟河南省委常委、民盟开封市主委,作为一名优秀的党外人士,他明白自己肩负着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责,也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职期间,李贤臣教授立足本职岗位,坚持真抓实干的态度,结合研究方向和社会实际,积极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展现了党外人士埋头苦干、奋发务实、建功社会的责任担当。
作为一名参与文化研究的党外人士,李贤臣教授表示,文化研究能够增进“四个自信”中的文化自信,由文化自信又增进了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通过进行诗品方面的国学研究,他发现确如毛泽东所说:“中国的现在,是昨天发展过来的。” 同时,李贤臣教授每年都会递交许多可行性较强的提案,其中不少提案也都落实于社会民生,对改善民生福祉作出一定贡献。除了递交提案,李贤臣教授也十分注重实地调研,作为参事,他也会积极到基层走访以体会民情,并及时通过政治协商渠道为民进言。作为调研组组长,他经常深入基层调研,南阳市、洛阳市、信阳市等地市都曾留下他关注民生的足迹。
他是一位兢兢业业的河大学子,他是一位鞠躬尽瘁的大学教师,他是一位醉心科研的专注学者,他是一位建言献策的党外人士。在河南大学这所历史悠久的百年老校里,他挥洒过自己的青春汗水,也奉献过自己的无悔光阴;在探索科研这条异常坎坷的行进道路上,他体验过四十载终得成果的欣喜,也感受过处处碰壁不受认可的落寞。疾风知劲草,一颗有韧劲的草永远不会因为风的掠过而稍有慌张,四十载的沉淀也早已让他不再畏惧任何来自四面八方的阻力,“我生在中国我的一辈子不是为了衣食温饱,我希望自己能为民族和国家尽一份心力、做出部分贡献、解决一些难题,这对我而言是最重要的。”他就是笔耕不辍、醉心科研的李贤臣教授。
上一条:马同森:平凡人生路,上下而求索 下一条:造化铸魂魄 笔墨抒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