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人物采风

校园风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采风 > 正文
张先飞:坚守学术信仰 传播“五四”精神
发布时间:2021-09-27 10:09:56   作者:刘晓楠 金英莉

今天推出“优秀党外代表人士采风”活动——《张先飞:坚守学术信仰 传播“五四”精神》,介绍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河南省首位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民革河南省委委员、开封市委委员、河南大学支部主委,开封市政协常委张先飞教授。

4BC6


张先飞,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河南省首位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优秀专家、首批河南社科名家、首批河南省“百优人才”。二级教授、博导、日本东京大学博士后、《河南大学学报》副主编。研究领域为新文学渊源、五四文学思潮、周氏兄弟研究等,被著名人文学者钱理群誉为“能够代表新一代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发展方向的学术新人”。两次获教育部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两次获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获学科最高奖。民革河南省委委员、开封市委委员、河南大学支部主委,开封市政协常委。


“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故事,因为每位学者和教师走过的道路都是相似的。”这是张先飞教授见到记者后说的第一句话。

以人人为师,这是张先飞教授的习惯。他最为认可苏格拉底的自认无知,因为这才是进步的根基。

“从此我不再仰脸看青天,不再低头看白水,只谨慎着我双双的脚步;我要一步一步踏在泥土上,打上深深的脚印!虽然这些印迹是极微细的,且必将磨灭的……”张先飞教授常借用朱自清青年时代的诗句警醒自己。

文学何以“长江”?——“长江学者”炼成记

2018年张先飞教授获批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实现河南省“青年长江学者”以及人文学科领域“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两个“零”的突破。2020年又获批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在这些学术荣誉背后是数十载的辛勤付出与不懈努力。

1994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张先飞,因为素来崇仰任访秋、刘增杰、关爱和、解志熙、沈卫威等先生的学术成就及人格魅力,选择在母校跟随解志熙先生攻读中国近现代文学专业硕士学位。在解志熙先生的悉心指导下,他选定“五四”文学作为主攻方向,“在先生烟雾缭绕的小书房中,在多次谆谆教导与棒喝之间,我的研究思路逐渐清晰”。1997年完成的硕士学位论文《从普遍的人道理想到个人的求胜意志:论“五四”前后周作人“人学”观念的一个重要转变》迅速得到专业权威期刊《鲁迅研究月刊》青睐,发表后产生广泛学术影响,并在2003年获得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最高奖之一的首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二等奖。

C176

此后张先飞师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郭志刚先生,于2004年初在北京师范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期间还得到原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孙玉石、北京大学中文系钱理群、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刘纳等名家,以及已调入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的解志熙先生的无私教诲,在新文学渊源、“五四”文学思潮、周氏兄弟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史料学等领域获得重要成果。

2006-2008年,张先飞由教育部和日本文部科学省选拔,赴世界著名学府日本东京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师从著名鲁迅、周作人研究专家、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尾崎文昭研究员。“这是一段艰苦而紧张的‘修行’历程,对我的研究、思考触动最大的是这里唯真求实的学术学风。”

在东京大学学习、研究期间,大量的学术讨论逼迫着张先飞不容喘息地去思考追问,“几天一次的学术讨论总在时时把自己逼入死角,作困兽斗。”正是尾崎文昭先生在课堂上的突然袭击,藤井省三先生让人总是难以预想到的难题,林少阳先生对观念的釜底抽薪、苏格拉底式的诘问,“逼迫我不断重新审视很多自以为已经很明确的问题,思想始终处于激烈的震荡当中,那一幕幕场景总令我想起童年时在青海寺庙中经常见到的搏斗般的辩经场面。”

13CFD

张先飞教授十分感激那些日子,“这些都成为了我的进步之源,令我不断拓展视野、清除思考的迷障。”在日本期间他不仅修订完成博士学位论文《“人”的发现:“五四”文学现代人道主义思潮源流》(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并且对日本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相关文献进行广泛收集,尤其掌握了海内外最系统全面的百年日本周作人研究文献。

2016年,张先飞教授又一部新著《“人的文学”:“五四”现代人道主义与新文学的发生》(人民出版社2016)付梓。这两部著作分别两次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132020),以及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102017)。2019年张先飞教授在成为首批“河南社科名家”后出版了《“人”的觉醒:现代中国文学“人学”思想探源》(《张先飞卷》,河南人民出版社)。

“信仰”——这是河南大学中国近现当代文学专业负责人关爱和先生对张先飞教授学术活动的生动概括,“我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他对学术的信仰,或如解志熙先生的善意戏言,太把学问当回事了。是的,学问一定要当回事,不仅需要信仰,更要有痴迷与投入,与之必然相连的,就是付出与牺牲,但真正坚守的学者必会以此为乐,以此为幸的。”

踵其事而增华——“河大学派”一学子

仔细观察,会发现张先飞教授的微信头像是鲁迅与瞿秋白深夜共话的油画作品,这和他的研究领域——新文学渊源、五四文学思潮、周氏兄弟研究等是密不可分的。张先飞教授的研究正是对中国近现当代文学研究“河大学派”学术传统的坚守、继承与创新。

“河大学派”是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关爱和先生对河南大学中国近现当代文学学科的一种历史定位:“这是由任访秋、刘增杰、赵明、王文金、刘思谦等诸位先生,以及吾辈学人解志熙、沈卫威等开创的学术风气,是对民国以来优良学术传统的有意传承与发扬。向上直承章太炎、周氏兄弟、胡适、钱玄同、赵纪彬,此后包括王瑶、唐弢、李何林”,形成了一种宽阔的、优容的,颇具包容性、参与性,又极重思想史、学术史修识的特有的学术作风与气派。

在河南大学文学院的微信公众号“我在河大读中文”征文栏目,有不少中文系校友抒发感念师恩之情,提到最多的就是作为“河大学派”奠基人的任访秋先生,任访秋先生在国内开创了中国近代文学研究领域,成就卓著,关爱和、解志熙、沈卫威、张宝明等先生是现今最为活跃的任访秋弟子。

B584

作为“河大学派”年轻一代的代表性学者,张先飞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是现代人道主义观念与“五四”新文学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归属于“河大学派”的核心研究方向——新文学渊源研究。张先飞教授研究的两大突出贡献,首先是完整梳理出了作为世界思潮运动现象的现代人道主义的理论系统,及其生成与衍变源流;其次,将初期新文学,即“人的文学”时期确定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个独立发展阶段,揭示出其具有的独立的系统理论形态和完整的创作形态,以及完全为现代人道主义社会改造运动服务的本质特点。而张先飞教授选择这一课题的研究动机则是希望传播与发扬“五四”精神,为当代中国服务。

张先飞教授肯定地说,“河大学派”的研究是具有全国意义的,而且“河南大学虽然远离学术中心,但是这里却聚集着几代严肃的文史学者,始终心系家国、世界,坚守学术、思想阵地,不断在中国学术界发出耀眼的光芒,并一辈辈培养后学,延绵不绝、生生不息……其中贯注的正是中原之魂、民族之魂。”而他也会沿着先贤、师长们开创的道路砥砺前行,积极投身探索中国本土哲学社会科学独立学术体系的建构。

让课堂“飞”起来 —— 因材施教的“段子手”

教室里一阵阵笑声此起彼伏,这个本科生的课堂却坐着几排硕、博士研究生,而原本沉寂的课间时时响彻着古典音乐生气勃勃的曲调,这就是张先飞教授的课堂。

深入浅出,是张先飞教授教学的突出特点。张先飞教授的论文大多为高台讲章,有些甚至近于哲学论著,但他的课堂却十分生动有趣。张先飞教授笑着解释说,“因为‘五四’时期的思想与文学现象非常难以理解,考虑到大一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接受能力,我的上课方式像极了侯宝林、马三立、德云社相声表演的方式,充满了有趣的段子和诙谐的语言,让历史知识、文学常识变得有趣味,我觉得本科课本来就应该这样讲。”

“课堂氛围很轻松,内容充实。他的课会引导我们去阅读原著,对现代文学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也会纠正我们在阅读中可能出现的理解偏差。”文学院2020级本科生杨子琳谈及自己的感受。

E40F

张先飞教授的课堂上充溢着广博的知识,古今中外,视野无限扩展,课件上零零落落几个关键字,便能讲得洋洋洒洒。但更为关键的是,张先飞教授课堂上所呈现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他自己独到的研究成果与真知灼见,绝对不会照本宣科。在讲述叶圣陶的《潘先生在难中》时,张先飞无限感慨地抒发己见:“在那样灰暗的时代中,像潘先生这样的普通人只能蝇营狗苟地挣扎着维护自己生存的权利,我们在怒其不争时,一定也要哀其不幸,不能做出简单的诛心之论。”

而在研究生课堂上,张先飞教授又是另一种讲课方式,他的态度严谨到了苛刻的程度,同时又用宏阔的视野和深刻的见解启发着学生在研究中天马行空地大胆创新。

“因为研二面临着开题报告和学术论文写作,我觉得张老师给我最大的启发是,他透视各种研究领域时总有着一种宏观的视野,而且对前沿热点异常敏感。”研二学生周新潮恳切地说到,“我们每提出一个论题,张老师总是能够对于该论题的研究价值、潜力,以及可能探索到的更深的研究空间等作出准确判断,给予我们意想不到的启示。”

参政议政——情系民生献良策

作为民革河南省委委员、开封市委委员、河南大学支部主委、开封市政协常委,张先飞教授积极为改变家乡面貌建言献策,2020年在开封市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中提出四个提案,内容涉及交通管理、环境治理、噪音整治等多方面,关注的都是最普遍的民生问题,真正做到为老百姓发声。其中提案《提升治理、落实、监管“三大能力” 巩固扩大我市“五城联创”成果》被确立为开封市年度重点提案,由开封市委常委、纪委书记卢志军亲自主抓落实。

张先飞教授指出,“五城联创”是近年来开封市政府为了提升城市现代化发展事业的破局之举,意义重大。而我们考察“五城联创”的实际成果,“不能只看它勾画的蓝图,以及在实施之初的光鲜外表。应该还有着更为重要的标准,即重在实践,重在落实,重在持久。”

10205

对于“五城联创”今后的建设发展,张先飞教授提出:有两点最为重要,一是要建立自上而下的管理机制,政府要建立行之有效的“五城联创”联动小组,把“五城联创”统筹抓起来。二是要自下而上,掀起一场治理、落实、监管的群众运动。只有二者相结合才能达成推进有抓手、问题有人管、事件能解决的工作目标。

张先飞教授还特别强调政府要真抓实管办实事,他提出希望有关管理部门一是要改变工作作风、工作态度,积极作为;二是在工作中要积极主动地抓重点、抓亮点,先将几个最难解决的问题作为试点,以此为抓手,以点带线、以线带面,逐步破局。

张先飞教授如此尽心竭力地为开封发展思考呼吁,正是情系民生献良策的鲜明体现。

采访结束,张先飞教授反复提及的一句话犹在耳畔,让我感触颇深,“我们穷极一生,只是为给人类精神圣殿留下几枚沙粒,同时将普罗米修斯的火种传送给一辈辈新人……”

真诚地祝福张先飞教授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也真心地希望更多的人如他一样,加入到这样伟大的事业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