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李丙寅:把全部热能献给祖国

日期:2019年09月13日 10:46

对于很多老一代知识分子来说,爱国是信仰,深藏在骨子和血液里,流淌在生活的点滴间。93岁的河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李丙寅,就是这样一个人。

“我的成绩是新中国赐予的,我的人生也与新中国一脉相连。我想把我的全部热能献给祖国,回报给党和人民。”从当年的翩翩少年,到如今的白发先生,他的初心从未改变。

1987年4月,李丙寅应邀到英国参加第六届电分析与传感器国际学术会议,通晓英、俄、德、日四国语言的他,不带翻译只身参会,并作精彩报告,尽展河大学者的风采。“我是代表我的祖国去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我为祖国的腾飞感到骄傲和自豪。”30多年后的今天提起此事,他仍难掩激动。

那个年代的生活条件、科研条件相当艰苦,为国争光的背后,他的辛苦和付出可想而知。可他从不嫌苦,从不言苦。殚精竭虑搞科研,惟愿祖国更强大。倾尽丹心育桃李,甘为祖国培栋梁。

李丙寅的父亲留美归来,在河大工作了31年。李丙寅生在河大长在河大,自小就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深受河大深厚底蕴的熏陶。抗战时期,他随学校离开开封,颠沛流离。抗战胜利后,他又随河大回到开封。经历过潭头血案的沉痛打击,见证了河大辗转办学的艰辛历程,他与师生同甘共苦,也与河大血肉相连。1944年,李丙寅报考了国立河南大学化学系,1948年毕业,1992年从化学系退休。

为了河大化学学科的发展,他多年勤勉,不辞劳苦。1979年至1998年20年间,他筹建了环境化学研究室,新开设了《化学分析》《环境化学》等课程,新开的全校公选课《环境科学选论》出版后被列为考研参考书;他在药物电极的研究方面作出了突出成绩,很多科研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多篇论文在世界化学权威期刊上发表,使河大在这方面的研究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由于科研成绩突出,他于1989年成为英国皇家化学学会终身会员。

孟子认为君子有三种乐趣,其一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也是李丙寅最大的乐趣。自1981年起,他连续十年设立学生课外活动小组,不辞劳苦将自己的所学倾囊相授,并且分文不取。他为课外小组的学生制定了培养三部曲——首先教他们掌握专业英语,然后教他们查阅外文文献,最后跟着老师做课题。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同学们逐渐具备了钻研精神、掌握了科学方法,有人毕业前就有论文公开发表,实现了“出成果、出人才”的目的。如今,河大张治军教授等当年的课外小组成员,已在化学相关领域有所建树。

李丙寅一生简朴。那天,穿过窄窄的巷子来到开封铁塔三街一处平房内,先生屋里陈设的简单、家居的简朴出乎我的意料:老式家具一看就是用了好多年,门上的油漆脱落得斑斑驳驳,有些地方墙皮也掉了,露着灰色的水泥,还有些地方糊着白纸充当墙裙……门楣上方,“河南优秀教育世家”奖牌和“英国皇家化学学会终身会员”格外显眼,那是他的骄傲。

虽然名闻遐迩,虽然年事已高,可他的一切都未曾改变。柴米油盐,衣食起居,他与普通人一样,甚至比普通人还要朴素。精神生活无比充实,物质生活极其简单,这就是他多年以来的状态。

他视教育如生命、爱学生如己出,看到家境贫寒的学子节衣缩食寒窗苦读,他心疼啊!省吃俭用攒下钱来,他有大用场。2012年,在河南大学百年校庆之际,他为化学化工学院捐款10万元,用于资助学院的学科建设、帮助家境困难的学生,并一再强调不让宣传。化学化工学院感念老先生的善举,专门设立“丙寅奖助学金”,让他的精神和爱心传承下去。

临走前,我问他:“您是什么时候给学院捐的款啊?”老人轻轻摇头:“不记得了。”是的,如果我不问,他提都不会提这件事儿。

有些事情,好像是遗忘了,其实是他根本就不曾放在心上。他的心里,装满了他的化学、他的学生、他的学校和他的祖国。

文章转载自2019-09-13《河大新闻网》



 地址:中国 河南 开封.明伦街/金明大道 郑州.明理路 邮编:475001/475004/45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