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统战忆往

校园风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统战忆往 > 正文
席卫权:缅怀中原画坛耆宿——王威
发布时间:2023-02-13 16:04:19   作者:河南文艺评论

王威《云深不知处》 2002年

摘要王威是20世纪河南现代美术史中重要的画家、美术教育家和美术活动家,也是“中原画风”建构过程中公认的领军人物。他在艺术求学过程中贯通中西画法,坚守现实主义创作路径,其艺术成就主要集中在版画方面,兼善国画山水,画风中正、朴茂,深沉大气。另外,王威对河南省高等美术教育事业,及中原美术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堪为丰碑,研究和追思他的艺术人生既是致敬贤达,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王威 版画 高等美术教育

王威简介:1930年生人,中学时拜吕佛庭先生为师习画,攻山水和人物,1958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做过河南大众报社、河南画报社 、《奔流》杂志社美术编辑。1959年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先后任教于郑州艺术学院、河南大学美术系,长期担任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四届理事、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版画家协会理事、河南省文联荣誉委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河南省文史馆馆员等。王威先生1950年开始发表作品,四次举办个展,四次入选全国美展,13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曾获“中国鲁迅版画奖”、“从事新中国文艺工作六十年奖章”、“河南省德艺双馨艺术家”奖励和荣誉,出版有《王威素描集》《王威版画》《王威山水画选》《王威扇画选》等。

当代著名版画家、山水画家王威先生于2020年11月悄然仙逝,河南美术界为之震动。王威是20世纪河南现代美术史中重要的画家、美术教育家和美术活动家,也是“中原画风”建构过程中公认的领军性人物之一。他在艺术创作、高等美术教育、河南省美术家协会管理工作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一世勤勉,德艺双馨,广育英才,对中原地区美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影响深远,堪为丰碑。

王威《云雾山中》 2007年

一王威的现实主义创作之路

王威的创作路径和风格形成与他的艺术求索经历分不开,自幼喜画,中学时期拜豫籍书画大家吕佛庭先生为师学习中国画,主攻山水和人物,这个阶段为他培育中国传统绘画素养和初步的绘画能力打下了基础。1949年,王威考入开封艺术学校美术专科班,开始学习木刻,积极尝试美术创作。自1950年开始,学习期间就在《河南日报》、《翻身文艺》等刊物上发表了《抗美援朝》、《学文化不服老》等年画、版画作品。这一过程开启了他的美术专业生涯,训练和提高了造型能力,掌握了基本的木刻手段和方法,也表现出他过人的艺术感悟力。

1951年王威先后在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大众报》、《河南画报》从事美编工作,这使他有了更多的机会创作实践并发表作品,木刻《上粪》、《封建把头的下场》,及《七位小英雄》、《爆桐花》等版画、连环画作品在这一时期发表。1952年国画《好年成》入选“全国第一届国画展”,连环画《不能走那条路》入选“河南省第一届美术展览”,可谓年少有为,同时也显露了关注现实的创作观念。1954年王威以优异成绩考取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现中国美术学院),直接进入版画系二年级深造。这是他提升艺术认知和创作能力,开阔眼界,确定艺术理想的关键时期。正如他本人所言:“这个转折和机遇,使我开始触摸艺术的门槛。4年西湖孤山下的学习生活浸润了我的艺术生涯基础,老师们那种大家风范和艺术成就激励着自己不断前进。”[1]勤奋的学习过程进一步夯实了王威的艺术根基,求学期间,他创作了一批优秀木刻作品发表在全国专业报刊和文艺杂志上,入选了全国美展和全国第二、三届版画展。从1955年起王威就有作品陆续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960年后连续入选全国美展。

他用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胸中自有雄兵百万》、《毛主席在延安》、《听涛》等木刻作品,以朴素视角刻画了领袖的光辉形象,不空洞、不刻板,深沉地表达了人民对领袖的真挚情感;《社长与会计》、《老赵的驴也牵来了》、《槽头夜话》、《丰收在望》、《矿山一角》等作品记录时代风貌,反映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民当家作主和新中国建设时期积极向上的气象,人物形象鲜活,构图充实饱满,为当时业内熟知。

王威的创作讲求造型语言的提炼,重视对艺术内涵的挖掘,具有同时期美术作品中难能可贵的艺术气质和审美品格。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创作的套色木刻《踏遍江河来、赢得满山红》、《任凭风云多变幻》、《出勤》等作品,采用象征手法,巧妙构思,表达了对解放军、工人群体形象的颂扬,体现了一种颇具革命浪漫主义色彩的气质,雅俗共赏,社会影响广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王威又创作了《被误了岁月的人》、《春到中原》等黑白木刻,表现了对那个难忘时代的认知,催人振奋。王威不同时期的创作中,无论主题怎样变化,讴歌劳动人民,赞美祖国河山的基调不变,其中朴厚的审美旨趣今天读来仍令人动容,包括《瓜棚下话家常》、《逗儿》、《棉花姑娘》、《情深如子》、《治沙造林》、《柳园渡口》等,情景交融、简约纯粹、气韵生动,为群众喜闻乐见。

王威初学书画,后精木刻,刀耕之余一直不废水墨修持。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他就画了许多风景速写和山水写生稿,尺幅都不大,虽有版画特征,却充满了国画意象,为后来意笔山水创作做足了铺垫。2000年后,因多种缘由王威就转向中国山水画创作为主了,这种状态一直保持到晚年。他的笔墨借由传统,绘画强调写生,师造化,不拘泥,能融通刀笔彩墨,谙熟写意之道;内容上多有嵩岳太行,面貌上常有“群峰竞秀”;形式上以大开合为主调,块面对比凸出,层次非常分明,自成一格。《伏牛秋色》、《骆驼峰远眺》、《一九七二年画林县红旗渠老雕岩》、《黄山莲花峰》、《江轮入川图》、《猴子观海》等大批画作皆出自实景感悟,元气充盈,随新中国画变革之风,展祖国山河新貌。从传统视角看,他的山水有北派画风的气势开张、浑厚华滋,同时兼有南派山水的层峦叠嶂、仓润灵秀,钩皴劲健、点染沉凝,树、石、点景塑造有如“实对”,留白、“三远”比照古法,又暗合中西,可游可居的“搜尽奇峰”,充溢着生机勃勃的质感和大时代气息。

王威《治沙造林》 1965年

二“中原风格”

王威是继刘岘、刘铁华、马基光、沙清泉等在豫版画名家之后又一位代表人物。刀耕笔种数十载,他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贴近生活和群众的艺术作品,逐渐形成了简练沉厚、气象正大,内含隽永、个性鲜明的艺术风貌,这种风貌可以通过他不同时期的版画作品具体体现。

王威在上世纪50年代创作的版画主要强调“叙事”的完整性,代表作如《社长与会计》、《老赵的驴也牵来了》、《二七风暴》、《洗菜》、《晒玉米》、《麦收》等。这些作品中交代的故事情境更偏重于写实,场景中细节“不厌其烦”, 突出人物“表情”; 画面非常充实,层次丰富,刀法多样,但黑白灰关系仍然很“整”,线条的组织讲求规律性,内在结构简明,构成样式具有戏剧性。王威这一时期的创作很“实”,也很“稳”,照顾周全,可以被认为是其风格形成的过渡阶段。

上世纪60至70年代是王威创作的高峰期,代表作品更多,如《槽头夜话》、《瓜棚下话家常》、《棉花姑娘》、《丰收在望》、《知音人》、《治沙造林》、《春暖出更早》、《听涛》、《任凭风云多变幻》、《出勤》等。这些作品明显更“主观”,叙事讲求内涵的深化,背景单纯并具有象征性,主体更为突出;形式追求简化,中间层次被压缩,黑白对比关系更分明;画面构成意识更强,装饰效果凸显。这一时期王威的创作明显放开了很多,大胆取舍,大虚大实,简约、优美,庄重、大气的艺术气质彰显,是其创作的黄金时期,也是其风格形成的主要阶段。

进入到上世纪80年代,可以被认为是王威创作的浪漫时期,作品包括《被误了岁月的人》、《春到中原》、《山里红》、《情深如子》、《田园曲》、《老情满地》、《小鸡》等。这些作品是在国家改革开放之后,科学、教育重新受到重视,思想获得解放,社会发展生机勃勃。在这种背景下,王威的创作充满激情,其创作手法更为洗练概括,画面构成多趋向极简,间或有繁复,在深刻的寓意下面,自在的流露着作为普通人的情感,反映日常生活的气息,真挚而又浪漫……这一阶段可以被认为是王威创作风格的成熟时期和收获时期,奠定了他总体的艺术品格。

在今天河南美术界着意构建“中原画风”的背景下,王威经常和谢瑞阶、陈天然等一起被归为早期代表和领军人物,[2]他的创作面貌中正、朴茂、浪漫,关心社会、贴近生活,简约大气、刚柔并济,从艺术内涵上讲就体现着中原文化厚重多彩的一面,承载着一种黄河与太行的精神,代表着一种典型的中原风格。

三艺精于思

王威以版画著称,兼善国画山水,承学院精神,精研艺理,怀着对一方水土的真挚情感,不负时代的责任意识,在持续的艺术耕耘中形成了自身较为独特的艺术面貌和宝贵的创作经验。

首先,王威有着严肃的艺术思考。他认为作品是艺术家立场、观点、方法的融合成果,领悟艺术、认识艺术、运用艺术和处理艺术要能做到“独执己见,一意孤行”很不容易。王威搞创作不图快,其看似简练、生动、感人之作,其实颇多“经营之苦”,选题、立意、构图、技法都极讲究。关注时代、关注生活、关注人生需要深入的洞察力和深切的人文关怀,这是深化主题和意义的根本;艺术形式的巧妙灵动、造型语言的质朴练达、方法技巧的严谨深入,是实现艺术价值的必要保证。无论是表现领袖的《听涛》,还是描写工农的《情深如子》,无论是寓意大时代变革的《春到中原》,还是赞美乡情的《山里红》,都体现了他在创作中“巧思”。这些作品中,他不断推敲形式,升华主题内涵,变换视角,以小见大,避免了“高、大、全”的表面化叙事,择取了普通农人的动人瞬间,契合了时代脉搏的节奏,抒发了质朴深沉的乡土情怀。

其二是凸显审美性、挖掘永恒性的现实主义求索。宽泛意义上的现实主义创作可以有强调批判性、叙事性、现代性和寓意性等不同的侧重,王威的作品则在具有紧扣时代、反映社会、基于生活等现实主义创作的共性同时,有着相对更多的审美追求和艺术旨趣。他不图解“现在”,却能找准“那个过去不曾出现、现在转瞬即逝、未来不会重复的当下体验”,使得作品具有某种不朽的“现代性”;[3]他不唯既成套路,能够针对社会和生活感受进行审美提炼,提取出包含在现实中富有情感和诗意的内容,并执着于对艺术作品感染力和品位的追求,这在特定历史时段尤显珍贵。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逗儿》、《棉花姑娘》、《路遇》可谓其中代表,非常接地气的情景表现,极简的形式、单纯的块面对比关系,活泼、典型、优美的人物造型,传递了生活中的真善美本质,挖掘出了艺术中最具价值的那种永恒性。

其三,王威艺术实践中的“整体”观照。无论是画幅大小,也不论是版画、中国画,还是素描,通常在观赏王威画作时大家都能感受到一种很强的“整体”感和视觉张力。王威认为:“曰绘事之窍要,在于整体观察、整体描绘。”[4]其实,艺术实践中的位置经营、深入塑造,乃至艺术理念中的中西融合、兼收并蓄,都少不了以整体为观照的大格局,否则局部刻画、造型手段和形式风格都将无以为继。接受过系统专业训练的王威先生深谙中西艺理,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艺术“偏好”。他的版画创作造型严谨,却不求细密精致,常借用中国画的构图样式,讲求明确的黑白灰大的对比关系,并以此统领由各种刀法组成的或简或繁的灰色肌理;他的山水画则融入了版画等西画的造型特点,强化了由写生带来的鲜活气息,适当表现了体积、光影和透视效果,并以此形成了主次分明、相互呼应的画面统一秩序。王威的画作洗练概括、气度开张,在细节处理方面又能做到恰到好处的“尽精微”,层次丰富、虚实相生,这些主要得益于他艺术经验中辩证统一的“整体”实践意识。

王威《梅花姑娘》 1962年

四广育英才

上世纪后半叶至今,国内外的豫籍美术名家只要问到出身,就会发现多数要么毕业于河南大学美术系,要么与之有密不可分的牵连。一方面这是因为上世纪90年代前,这是区域内唯一的艺术教育本科培养单位,另一方面因为该校曾拥有一批在全国享有知名度的师资,包括丁折桂、谢瑞阶、贺志伊、马基光、叶桐轩、刘铁华、梁冰潜、于安澜、李白凤、高文、朱馨欣、刘士铭、王威、邱光正、王儒伯、王今栋、丁中一等先生。其中王威自1962年随郑州艺术学院并入河南大学,1982年担任美术系主任,1989年招收河南省第一届绘画(版画)专业硕士研究生,引领河南高等美术教育风向。

王威从教严谨,受到老浙美的影响,强调教学的系统性、专业性。他担任河南大学美术系领导职务后,进一步促进了系里对教师培养、教学研讨、教材编写等方面的制度化管理,重视基础训练,特别是素描教学。他认为基础课要选最好的教师,这样一开始就把学生带到一个高起点上。教学中他率先垂范,提倡在学习中要注重“四写”,即写生、速写、默写和临写,授课中主张“整体”教学观,耳提面命、课堂演示,许多学生在回忆当时场景时,依然感念不已。清华美院王宏剑教授说:“上素描课时王老师有时会和我们同时画,他会观察良久才会动笔,大气简约的布局,质朴的神态,准确的造型结构,高度概括的黑白灰关系跃然纸上。第一次对我产生了巨大影响和激励。”当年适逢1977年恢复高考不久,美术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王威更是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中,整天和学生在一起画,边示范边讲,深受学生喜爱,是学生们的“偶像”,甚至他思考和抽烟的姿态都被学生们模仿。王威善于指导学生创作,言语不多,却总是能一针见血的指出学生的问题,及时的提出改进意见。河南省美协副主席袁汝波教授回忆时谈到:“他的讲话带有总结性,一说就让人茅塞顿开,他的讲解和示范有三点是别人做不到的,一是稳、二是准,一步就到位,一点就到点上;三是狠,象木刻一样有力度,爱恨分明,不玩虚的。”

王威对美术教育和教学有着认真的态度,专门的研究和丰富的经验,他主政河南大学美术系时期,促进了专业化教学管理,人才辈出,推升了中原地区整体的高等美术教育水平。培育了李伯安、马国强、王宏剑、张江舟、王颖生、谢冰毅、段建伟、韩学中、李新华、张洹、肖红、李强、化建国、李明、李健强、李建忠等美术名家。同时,河南大学的美术教育也在这一时期形成了更为明晰的求真务实的教学理念,以及兼容并包、追求至善艺术境界的学院精神。

五推进中原美术发展

王威1980年当选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1991年当选主席。当时因王威德高望重,60岁退休时河南大学延聘他继续担任美术系主任,双岗双责,加上他本人对各项工作都很精心,谋篇布局又落实具体,使得这段时间非常繁忙,家人回忆彼时他经常早出晚归,眉头紧锁,一天要抽三包烟。劳心劳力必有回报,他主持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工作期间,也是河南省美术事业大发展的时期。表现为在这一时期河南入选全国美术作品展和获奖的作品明显增多,河南美术开始受到国内关注;推出了一批美术名家和青年新秀,至今已成为中原美术界的骨干和代表人物;高规格和主题性的美术展览策划更加有序,美术交流氛围日渐浓厚;有关“中原画风”构建的思路逐渐成型。这些成绩的取得与王威的敬业态度,远见卓识,睿智思考和平实作风分不开。王威的继任者,时任河南省美协主席方照华就认为:“王威主席善于将睿智深邃的思考转化为具体工作策略……一直是师生们和广大美术工作者学习的榜样,对我省美术创作队伍建设、美术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这里特别要说的是王威为人师表、提携后进是常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河南省美协名誉主席马国强,中国美协壁画艺委会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王颖生,河南省书画院院长李明,著名山水画家谢冰毅等回忆王老师当年点拨教化、提携引荐之举时,如数家珍,感佩之情溢于言表。另外,1985年王威力推促成了河南大学郑州美术夜大班,曾先后参与各地市美协创作培训班,举办了河南省青年美展…….通过这些方式,培养和助推了一批日后河南美术界的中间力量。河南版画界名家张松正、程兆星等就是广大学员中的优秀代表。

王威抱持中华传统文人超凡脱俗的精神追求,有着中原文化朴厚深沉的性格,处事低调,淡泊名利,平易近人,只用工作中的默默耕耘践行他的信仰,70年来他殚精竭虑,将一切可以利用的时光和精力投入到艺术创作和服务中原美术勃兴的时代进程中,实现着自己的理想和人生价值。1996年荣获“中国鲁迅版画奖”;2004年获得“河南省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2009年荣获中国文联颁发的“从事新中国文艺工作六十年奖章”,这些荣誉他当之无愧。

回顾王威的艺术求索、美术教育和艺术管理历程,许多经验可以总结,核心要义不为时间所限,内在精神更堪为当下表率。他用一生的勤勉与诚恳演绎了精彩的艺术人生,培养了众多画坛才俊,引领了中原美术及教育的蓬勃发展,也确立了中原美术的一座丰碑。

黄河泱泱,山高水长,王威先生风骨永存!

参考文献:

[1] 刘泮峒.王威艺术散论——记王威教授从艺六十年[J].国画家.2010(6).

[2] 郑志刚.当代“中原画风”的构缔与发展[J].大连大学学报.2020(2).

[3] 孔新苗.美术批评的范式[M].北京.2020:244.

[4] 马国强.苍静老来写万山——王威意笔山水创作卮言[N].河南大学报,2010-10-31.

注释:

(1)文中有关王威先生个人观点和学生追忆,均出自《王威版画》(河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王威山水画选》(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和王威先生追思会记录(河南省美术家协会:画品、人品,画格、人格完美结合!王威先生追思会举行https://www.henanshengmeixie.com/Item/Show.asp?m=1&d=4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