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人物采风

校园风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采风 > 正文
杨朝军:虽非科班生 长跑悟人生
发布时间:2023-03-17 11:06:56   作者:淘金博

杨朝军:男,1967年2月生,河南滑县人,无党派,文学博士,国际认知语言学协会会员(ICLA),

全国生态翻译与认知翻译学会副会长,中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河南省翻译协会副会长,河南省

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河南省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

员,开封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委员,开封市政协第十二届常委,河南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

育专家,河南省教育科学专家库专家,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教学名师,河南省教育厅优秀教

育管理人才。现任河南大学外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河南省特聘教授。在Journal of Linguistics,

《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国翻译》等国内外著名期刊发表论文50多篇,在高等教育出版社、科学

出版社等出版著作(含译著)、教材等20部,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部级项目10余项,

省厅级以上奖励多项。




“冬晨的远足/更像一场失眠/跌跌撞撞的鸭子/分不清水里和岸上。”

“黑夜中的选择/比眼睛更理智/稀疏的灌木/遮蔽了北斗的星光。”

对于杨朝军来说,这只是自己发布在微信朋友圈中对生活的一次记录。他早已习惯了用文字去表达自己,通过文字链接记忆与生活之中的感动,感知琐碎生活的温柔与美好。

日常生活里,杨朝军总是穿得整洁朴素,一身衣着放在人群中丝毫不显得扎眼,只有离近之后才能感受到他的那份从容与底蕴。在与河南大学结缘的近30年中,杨朝军始终以一名谦逊的学者姿态,扎根校园沃土汲取养分,俯首教导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同这所铁塔牌高校一起成长。

少年心中的红色种子

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河南大学外语学院院长,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一连串的头衔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名从小到大的“好学生”,坐在教室里乖巧地学习,按部就班地完成学业,最后留在象牙塔中任教。其实,小时候的杨朝军,是一个拒绝去上学的“坏孩子”。

“我大概7岁左右上了小学。我上学比较晚,至于为什么上学晚?这里面还真有点小故事。”杨朝军的言语之中带着些许笑意。

   小时候的杨朝军比较贪玩,总是喜欢拉着同龄的小伙伴在乡间地头奔跑,田垄地里欢笑,小树林里捉迷藏。到了该上小学的年纪,身边的小伙伴一个个步入了学堂,幼时的杨朝军却倔强地留在家中。“我当时不去上学,我不想上学。但是身边年龄和我差不多的小朋友都去上学了,没人和我一起玩,我自己一个人就玩不下去。”

没有小伙伴和杨朝军一起在村子里“撒野”的日子里,杨朝军就偷偷跑到学校里。曾经一起玩耍的小伙伴坐在教室里学认字,杨朝军就一个人趴在窗户上看。“现在想想,当时的场景就像一个电影镜头。”讲到这里,杨朝军脸上露出怀念的神色。本以为自己也就趴在窗边看看,然后就会回到家中继续帮着父母做农活。那时候的杨朝军留在家中没有上学,为了分担父母的负担,他也会去帮忙给猪割草,定期放羊,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

可是,教室中正在授课的老师注意到了趴在窗边的杨朝军。杨朝军至今还记得当时的场景。“那位老师姓李,大概40岁左右。她看到我之后,就向同学们问我是谁家的孩子。”下课后,那位老师又走出教室蹲在杨朝军面前,询问他几岁了,为什么没有上学,并且问他想不想上学。

“想。”7岁的杨朝军毫不犹豫地说道,“都没人和我一起玩了,我还是愿意上学的。”

李老师牵起杨朝军的手,走到他的家中。当时人们还普遍认为读书没什么用,男孩子不如留在家里帮忙干点活。李老师言辞恳切地说服了杨朝军的父母,才使得他们同意杨朝军上学。就这样,杨朝军正式开始了自己的求学生涯。

“那真的是一名很好的启蒙老师。”除了给学生们传授课本上的知识,李老师还带着学生们开展了许多活动,教他们唱歌,带他们做游戏。“那个场景简直就和《放牛班的春天》一样。”当时的村子里,人们吃饭的时候都喜欢或蹲或坐在道路两旁,边吃饭边聊天。李老师就趁着吃饭时间,带领学生们利用村里的喇叭宣传政策。“当时我们就一起喊,喊‘学大寨,赶昔阳’、‘六条标准记心上’之类的。”“学大寨,赶昔阳”指的是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是20世纪70年代建设乡村、发展生产的先进典型。“六条标准记心上”则指的是陈云在《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中提出的共产党员的六条标准。对于当时尚处年幼的杨朝军而言,这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课外活动,更是一颗红色的种子,一颗爱党爱国的种子播种到自己的心间。

当时的小学为五年学制,等到三到五年级,杨朝军就转入了几座村子一起联办的“冢上联中”进行学习,之后顺利升上初中。也正是在初中,杨朝军加入了中国共青团。

“我们那时候的孩子,很多人都当过红小兵,戴着红领巾在田地边‘看青’。”“看青”即看管青色的庄稼,防止有人偷盗。“我从小就是在这种红色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可以说至少我们那个年代的人都有‘红色的基因’,都对中国共产党非常的敬仰。”

进入初中后,由于表现积极,杨朝军被批准加入中国共青团。“我还记得入团时的情景,学校的团支书把我们带到一个土坑里。”当时的乡村教育条件艰苦,学校当中并没有多余的办公室可供使用,冬天天冷,豫北多大风,团支书便将同学们带到校外一处无人的土坑当中,伴随着坑外肆虐的寒风,给杨朝军以及其他学生讲述共青团的故事、共青团的章程、共青团的任务使命等。通过团支书的讲述,杨朝军加深了对共青团的了解,也为此更加心潮澎湃。“我激动得不得了,那个场景就像是小时候我们常看的电影,很多人在特殊的时期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杨朝军顿了顿,“当时真的是热泪盈眶。”

在那个人才匮乏的年代,杨朝军响应号召,初中毕业后考入安阳市第二师范学校的英语专业,励志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培育下一代人才,积极投身祖国教育事业的建设当中。

结缘河大

在师范学校学习的三年里,杨朝军担任了三年的班级团支书。与其他普通师范学校毕业后只能进入小学工作不同,由于专业的特殊性,杨朝军毕业后被分配到高中教授英语。但是当时政策要求高中教师必须拥有本科学历,杨朝军便考上了河南教育学院的函授类成人教育,毕业后继续考取河南大学外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杨朝军与河南大学的缘分,也从这里正式开始。

“我的本科也是函授,我没有接受过一个系统的本科教育,所以考河大的时候主要就是靠自学。”不同学校的硕士研究生的考试、考查内容会有不同的偏好,杨朝军不清楚河南大学外语学院的考查重点是什么,他只能大量购买英文原著,通过阅读、批注、背诵,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并且自学了日语,以应对“二外”考试,最终于1993年顺利考入河南大学外语学院,1996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即留校任教,杨朝军的科研潜力也开始释放出来。

1999年,时任河南大学外语学院讲师的杨朝军应邀前往上海参加翻译学主题的国际学术会议。会议过程中,杨朝军认真记录会议内容,由于当时他在外语学院也恰巧教授英文翻译课程,他便将在上课时的一些相关思考、感悟写在会议记录当中。会议结束后,主办方要求提交论文,杨朝军便将这份记录整理后上交,并被国内外语类核心期刊《上海科技翻译》的编辑慧眼识金,热切邀请杨朝军将论文发表其上。这件事当时还在河南大学外语学院的青年教师中间引起了小小的震动,也为他本人今后成为潜心学问、教书育人的教学名师奠定了基础。2002年,杨朝军在河南大学外语学院进修博士研究生,仅在博士在读期间就发表过5篇高质量论文。

2018级外语学院本科生田豆豆说:“听杨老师讲课,你只能感受到四个字——学富五车。”教学当中,杨朝军在传授专业知识之外,也特别重视对学生思想的启迪和引领。他认为,作为一名大学教师,仅仅教授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书上的东西谁不会看?谁不会背?”杨朝军语速加快,“教授知识的同时应当将‘思想’贯彻进去,对学生起到引领作用,告诉他们学习这些知识的意义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够深入人心,才能够感染学生。”自1996年留任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杨朝军在著书立说的同时,也教导培育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毕业生,为业界输送了相当数量的高质量人才,为河南大学外语学院“金字招牌”的打造做出了重要贡献。

人生就是一场长跑

在河南大学外语学院留任教课之后,杨朝军也始终没有放弃对新知识的汲取与学习。杨朝军以无党派人士的身份,数次前往河南省社会主义学院、河南省高校干部培训中心、全国宣传干部学院、中央党校等进修,学习党方针政策,提升思想境界。而与专业相关的学习,杨朝军也始终没有停止。2017年他前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学,教学生涯中也曾多次前往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等地参加学术会议,交流学习专业知识。

“学习就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没有特别‘拼’,但是我从不停止。”作为一名长跑爱好者,在杨朝军看来,学习其实与长跑是一样的。长跑十分考验人的意志,在长跑过程中,存在一个让人感觉十分痛苦的“极点”,但只要撑过去,后续的跑步过程就会觉得十分轻松,甚至十分惬意,十分享受。“人生其实就是这样一个长跑,学习也是一样。每天都看一点书,学习就不会多苦多累。”

杨朝军秉持着一心向党、为人民服务的决心,担任开封市第十届、第十一届政协委员、第十二届政协常委。在任期间,杨朝军积极履行应尽的职责,为教育事业发展、地方经济建设建言献策。他曾注意到开封作为一个旅游城市,各景点的宣传招牌上的英语翻译十分不标准,甚至还因滑稽的翻译上过微博热搜,十分不利于开封市的形象宣传。他多次向市政协提案陈述此事,最终引起了政府的重视,并上了开封市电视台的《提案追踪》节目,开封市的相关部门也在这方面及时做出了切实的改善。

在杨朝军看来,自己之所以如此热爱河南大学,也正是因为自己内心的“长跑精神”,与河南大学风骨的传承有着颇多相似之处。河南大学兴建于动荡时期,在战火纷飞之中坚持敌前办学,几经辗转分离,却始终传承有序,代代绵延。

“这何尝不是河南大学的发展历史?这何尝不是河大传统优势学科的发展历史?这何尝不是我们外语学院的发展历史?”杨朝军动情地说到,声音因情绪激动而有几分颤抖。“板凳坐得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每一个外院人,每一个河大人都是秉持着这种精神,锲而不舍,砥砺前行。”

步入新时代,在“双一流”高校建设重大战略决策之下,河南大学迈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凭借独有的中原风格,以厚重、端庄又富有生机、活力的姿态阔步向前。而在这份昂首前进的从容之下,正是无数像杨朝军一样,心系河大、恒心治学、百折不挠的铁塔牌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