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人物采风

校园风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采风 > 正文
张治军: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做半句空
发布时间:2020-04-26 15:18:47   作者:田路露 赵振滔

 

 

张治军,1958年出生,河南济源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河南省特聘教授、河南省优秀专家、中原学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开封市政协第八届常委、河南省政协第八届委员,河南省第十、十一、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河南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优秀无党派代表人士、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领军人物。1982年7月毕业于河南大学化学系并留校任教。1996年获中科院博士学位。曾任河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河南省纳米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省部共建特种润滑与功能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兼任中国化学学会理事,河南省化学学会副理事长等职。主持完成国家“973”“863”计划等国家级项目8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发表SCI论文3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5件,其中工业化转化25件,取得科技成果转化费用6000余万元。 

 

 

 

 2020110日,喜讯从北京传来。

在一年一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河南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由张治军教授主持的“高性能节能抗磨纳米润滑油脂关键技术与产业化”项目摘得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

这颗硕果,实现了河南大学在国家“三大奖”上的新突破,是河南大学进入“双一流”建设高校以来在科学研究领域树起的又一座里程碑。这一殊荣,无疑是一针“强心剂”,给正在砥砺前行、奋勇争先的河大人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张治军教授几十年如一日,秉承河南大学“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做半句空”的治学理念,以教书育人、培养和建设优秀教学科研集体为己任,以面向国家需求实现纳米材料产业化为奋斗目标,发扬“愚公移山、敢为人先”精神,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敢想敢干、坚忍不拔,齐心协力、团结奋斗,为河南大学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孜孜不倦育人才 

 

张治军教授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始终把教书育人作为主责主业。他在教学工作中对学生严慈相济,爱生如子,方法灵活,幽默风趣,深受广大师生的爱戴和赞誉。特别是对专业基础薄弱的学生,他从文献调研、培养方案、实验方案入手,经过详尽、细致专心的准备,加上和学生深入沟通交流、悉心细致指导,循循善诱施教,基本概念差就一个一个讲,实验动手能力差就手把手教,经过三年的教育和培养,总能让一个个学术青涩的学生达到培养目标,顺利毕业。如专科毕业的同等学力硕士生薛孟军,其科研成果在国际顶级期刊Advanced materials发表;同等学力硕士生王伟,硕士毕业时发表SCI论文3篇;博士生赵彦保的科研成果在美国化学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JACS)发表等。

为适应科研成果转化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张治军教授带领团队还探索出了一套多层次人才的培养和聘用制度,为成果转化提供了人才保障。纳米材料研发平台的人才结构实行双聘制:对于具有博士学位并主要从事实验室应用基础研究的人员,依托河南大学招聘;行业专业技术领军人才由河南大学作为兼职教授引进,专职服务于纳米材料的工程技术开发;中试实验所需专业技术人员及工人由隶属于河南大学的“河南河大纳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招聘,对于工作优秀的技术骨干可采用河南大学人事代理方式聘用。河南大学聘任的技术专家可根据技术开发需求由公司阶段性聘任;公司技术人员也可由河南大学阶段性聘任协助完成实验室技术开发。灵活的人才聘用机制,增强了对国内外优秀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吸引力,为建设产学研一体化的集成技术创新团队提供了制度保障。

556B7  

在实践中张治军和他的团队摸索出了“研发机构实行高校/企业‘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高校的研究平台和企业的专用设备、资源及市场,对研究人员、研究生及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技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加快实现了“知识型人才技术化、技术型人才专家化”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技术受让企业既转让科研技术,又培养技术管理和生产骨干,“扶上马送一程”,更好地促进了企业成果转化。从教以来张治军教授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教学科研骨干人才,累计培养硕士研究生90余人,博士研究生28人,因育人工作成绩突出,先后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呕心沥血建平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将实验室的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成可工业化应用的工程技术,科学技术才能真正变成生产力,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搭建适合工程技术研究的平台。实验室建设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在张治军教授的带领下,河南大学获批了特种功能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节能减阻添加剂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为了全身心地投入到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的建设中,20023月,张治军教授辞去了化学化工学院院长职务,并带领团队于20033月获批组建了“河南省纳米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现了河南大学在省级工程中心建设上零的突破。中心经过近三年的建设,顺利通过河南省科技厅验收正式运行。工程中心的运行,不但解决了河南大学化学、化工、材料类学生的实习问题,也为学校化学、化工、材料类科研成果的小试、中试及工业放大提供了设备、场地保障。2014年以张治军教授团队为主体组建了河南省纳米杂化材料工程研究中心,2015年获批纳米杂化材料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2016年组建河南省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2017年遴选为首批河南省重大新型研发机构,2018年获批河南省纳米杂化材料专业化众创空间。2020年伊始,张治军教授领军的纳米材料产业化创新工作室被评选为河南省教科文卫体系统“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目前,在张治军教授带领下已累计获批国家级科研平台1个、部级科研平台2个,省级科研平台9个。

1E584 

当前,我国纳米材料的研究与技术开发多集中于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并呈现各自为战、重基础轻应用、大量共性实验设备重复购置、中试实验设备和场地奇缺的局面。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交流机制,生产企业的技术需求难以获得及时有效的支持。为改变上述现状,张治军教授率领团队于2017年牵头组建了“河南省纳米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省内20余家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参加。同时,该联盟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等国内9家单位共同发起组建了全国“纳米科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成立,有效促进了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资源的高效对接,而河南大学纳米材料中试实验平台,则成为推动研究机构科研成果向企业转化的重要桥梁。中试实验平台在服务于产业联盟的同时,也起到了将纳米材料产业向河南省集聚的作用,进一步推动我省成为了纳米材料规模化制备与应用工程技术开发高地。

14084

 

     张治军教授注意到:原始创新性的纳米材料专利技术产业化应用,具有产品技术含量高、前瞻性强、引领产业未来发展方向的优势,但缺少成熟的应用市场和大批量市场需求。因此,新建企业往往难以快速成长形成规模,因而往往造成技术转移中途夭折。为此,在张治军教授积极推动下,河南大学与济源市政府签订协议,合作共建 “河南大学济源纳米材料产业园”,其中企业初创园一期工程占地160亩、建设标准厂房24栋,以满足企业在初创阶段对场地、设施等条件的需求,使初创企业可以集中精力和财力进行技术熟化和市场开发。同时,为充分发挥河南大学纳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的产业化带动作用,济源市规划了占地4000亩的纳米材料产业基地。其中一期工程占地230亩,入驻项目包括4万吨/年高性能纳米二氧化硅、2万吨/年重金属污染土壤纳米修复剂、200/年纳米锑掺二氧化锡和2000/年纳米润滑抗磨添加剂等。产业基地将搭建企业共享的研发和分析测试平台,并有效利用能源、废水处理、资源回收等共用设施,提高企业运行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推动纳米材料产业集群化发展。 

潜心科研硕果丰

 

张治军教授在科学研究工作中,率先采用液相原位表面修饰技术制备有机-无机纳米润滑抗磨材料,并应用于摩擦学领域的研究,对纳米尺度表界面化学反应开展了深入的基础研究,提出了可反应性纳米微粒的微观反应机理,建立了“类高分子合成反应”模型,制备了一系列在有机介质中有良好分散性的金属、氧化物、硫化物、氟化物等纳米材料;系统地研究了多种纳米微粒作为润滑油脂添加剂的摩擦学行为,提出了在纳米尺度下影响润滑抗磨效果的主要原因不再是固体微粒自身的晶体结构,而是固体微粒与摩擦副形成的“微区固溶体”的学术观点,并在国际上首先将纳米材料作为润滑油脂添加剂及涂层材料应用于摩擦学的研究。采用液相原位修饰技术,将功能性有机化合物结合在二氧化硅纳米微粒表面,从而制备出有机-无机纳米二氧化硅杂化材料。该方法改变了二氧化硅的表面极性,调控了干燥过程的聚集状态,从源头上解决了二氧化硅在有机介质中难分散的问题,赋予二氧化硅更多的功能性,使其能在涂料、油墨、橡胶、塑料、胶粘剂、低渗油田开发、重金属污染土壤处理等众多领域广泛应用,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果。主持完成国家“973”“863”计划等国家级项目8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发表SCI论文3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5件,其中工业化转化25件,取得科技成果转化费用6000余万元。

 

FF8C 

近年来,在张治军教授的带领和指导下,项目团队成果先后得以转化实施,培育孵化转让企业15家。2012年,以油溶性纳米铜合金发明专利及生产技术,孵化了南通众诚生物有限公司,转让费用1260万元,并协助建设年产400吨规模化油溶性纳米铜生产线,企业累计销售量已达3亿元。2015年,以高分散性锑掺杂二氧化锡产品孵化了济源市舜峰纳米科技有限公司,该项已实现200吨级工业化生产,1000/年纳米锑掺二氧化锡隔热胶片正在规划建设中。2016年,以高性能纳米二氧化硅项目孵化创立济源海博瑞新材料有限公司,注册资金2250万元。济源海博瑞公司先后对河南大学21项纳米二氧化硅相关专利成果转化,并委托技术开发项目3项,合同到账总额1450万元,目前年产20万吨的特种纳米二氧化硅生产线已经开工建设。2013年孵化企业北京中博纳科技有限公司近三年新增利润1200余万元。先后与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香港应用技术研究院、国家纳米中心、胜利油田、中原油田、江苏油田、江苏汇众石油化工有限公司、郑州东申石科技有限公司、鹤壁联昊化工有限公司等多家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开发关系。

服务社会促发展

 

张治军教授是开封市政协第八届常委、河南省政协第八届委员,河南省第十、十一、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河南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作为一名优秀党外代表人士,张治军教授时刻不忘科研报国的初心。为解决“实验室成果工程化、工程化技术产业化”过程中的瓶颈问题,张治军教授积极倡导和科学谋划,促成河南大学联合济源市政府在河南省济源市建设河南大学中试基地。该中心是全国唯一可同时完成纳米材料小试试验(50-100升)、中试试验(500-2000升)、工程技术验证试验(10000-20000升)的系列集成创新试验平台。依托此中心每年可接纳河南大学、河南大学民生学院、河南理工大学、济源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实习生达400人次,有力支撑了我省相关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协助济源海博瑞新材料有限公司、济源市舜峰纳米科技有限公司完成生产技术规范、企业标准、安全生产说明等文件编撰工作多项。产业化技术和服务平台先后为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清华大学、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深圳矽泉科技有限公司、龙蟒佰利联集团、河南鲁泰能源有限公司等单位提供中试放大试验平台服务和性能测试评价服务1300余次。

58630

科研报国,初心不改。张治军教授把自己最美的青春年华献给了教学工作,献给了实验室建设,献给了他钟爱的科研事业,如今,花甲之年仍然奔忙在科研一线。在河南大学,像张治军教授这样痴心科研的学者还有很多。他们潜心学术,教书育人,执着问道,服务社会,立足于中国大地,不断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河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