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人物采风

校园风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采风 > 正文
吴雪莉:洋面孔 中国心 河大情
发布时间:2019-09-25 08:42:52   作者:史晓琪

她把英语会话课搬出教室。古色古香的河南大学校园里,一位金发碧眼的美国老师带着学生们用英语描述美丽的一草一木,这个开放的课堂成了独特的校园风景……

她把情景剧搬进课堂。《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中的名篇被她精心改编成中英文对照剧本,同学们扮成卖火柴的小女孩、狼外婆、小红帽,轮番登台表演……

英语课原来还可以这样上!她与众不同的授课方式,为学生们打开了学好英语的一扇窗。

学生说:“英语说得好跟课堂教得好是两码事。她很用心,爱动脑筋,同学们都喜欢上她的课。”94岁的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吴雪莉(ShileyWood),几十年来深受学生爱戴。

别看平时和大家说说笑笑打成一片,到了关键时刻她可毫不含糊,严厉也是出了名的。

她给学生的毕业论文制定了严格的“条条框框”:从选题到写作提纲,每个学生至少要面谈4次;论文要超过2万字,要有自己的见解,决不允许抄袭。“达不到要求绝不能过关。要求严一点对他们好,一生受益。”面对吴雪莉的严格要求,学生们断了“痴心妄想”,只一门心思想着怎样才能把论文写好。

吴雪莉1925年出生于美国阿肯色州,1946年跟随中国丈夫来到中国,1953年开始在河大任教。河大给了她挚爱的事业和宝贵的尊严,她也为河大奉献了毕生的心血和满腔的热情。

在二战前美国经济萧条阴影下长大的吴雪莉,童年时印象最深的是“父母不停地失业不停地找工作”,她上6年小学换了7个地方,来中国前在一个地方生活从没超过4年。16岁时,她就在底特律打过很多份工,“当保姆,看孩子,进工厂做工,我啥都干过。”

表面上看,颠沛流离的童年好像让她习惯了漂泊。其实内心深处,她比谁都渴望岁月静好,能有一个安稳的家。

来到中国的70多年里,她被人无数次问过“你为什么要留在中国”,她总是回答:“因为这里让我找到了家的感觉。”

站在讲台上看着同学们渐渐成长、成才,走在校园里看到师生们友好的目光,在居住多年的小院里和街坊邻居聊天说笑,中国这个家,给了她太多友善、温馨、尊严和爱。

这一切,她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她倾尽全力去回应、去付出,把汗水和智慧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她的学生、她的河大、她的中国。

作为河大外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首批研究生导师,她开课门数最多、课时最多、批改学生论文最多,在同事眼中是“最能干”的“三多教授”。她没有为此自豪,她有她的忧虑——外语学院的长远发展离不开优秀人才,得抓紧时间去发现新人培养新人。她亲自挑选出有潜力的年轻教师,为他们量身打造培养方案;挑选出优秀的研究生组成第三梯队、第四梯队,源源不断地培养输送优秀人才。

“吴雪莉教授为外语学院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打下了人才根基!”河大如此盛赞她。

1989年,吴雪莉被评为开封市先进教育工作者;1993年,她被评为河南省优秀教育工作者;2014年,国家外国专家局授予她“十大功勋外教”称号。

不过,对于“外教”这个身份,她总是认真地纠正:“我早就不是外教了,是和其他老师一样的中国教师!”原来,早在1975年,在周恩来总理的特批下,她如愿以偿加入了中国国籍。

在她的心里,还深藏着一个关于中国文化的梦想。13岁那年,她在美国记者斯诺的《西行漫记》中初次感受到中国这个神秘的东方国度的魅力。与中国结缘后,她每次回到美国,都会如数家珍般宣传中国的历史文化、山水风光、社会变迁。她还写过介绍中国的书《中国的一条街》,为西方读者翻译了中国小说《在和平的日子里》《苦菜花》……

如今,她的子女都已定居美国,她仍留在开封,守着河大。她用地道的河南话说:“不走了,这辈子就老在这里了。我的骨灰,将来就撒在黄河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