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理论学习

校园风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学习 > 正文
团结报数字报-厚植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底蕴
发布时间:2023-07-22 10:43:15   作者:刘涛

  历史是鉴古知今的一面镜子,历史是指引治国理政理论和实践创新最好的老师。深刻把握历史发展的连续性,阐释解读好昨天、今天、明天对于系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纵深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始终坚持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壮阔进程中,一贯重视学习和总结历史,一贯重视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中共十八大以来,国内外环境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发生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如何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向人民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的深厚历史渊源和强大文化基因,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更加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要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先后提出: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中国的今天是从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发展而来的。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中国的昨天已经写在人类的史册上,中国的今天正在亿万人民手中创造,中国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20191月,他在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中将中国发展道路的历史叙事凝练概括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倡导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今年6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又从坚持在全球视野本土关怀中增强中国道路理论自觉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明优势和文明站位,并着重强调连续性在中华文明的诸多突出特性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深刻把握和深入阐释,不但给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进一步廓清了方向,对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更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未来,以历史自觉贯通苦难辉煌的过去、日新月异的现在、光明宏大的未来,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纵深和文化根基,持续推动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必须落实到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落实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要坚持增强评判昨天、把握今天、展望明天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注重把学习历史、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力戒肤浅化和碎片化,尤其不能停留在讲故事、听故事层面。

  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掘好、利用好丰富文物和文化资源,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大举措。国家文化公园的提出,吸收、借鉴了线性文化遗产、文化线路、遗产廊道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是形成中华文化重要标识、打造民族性世界性文化名片的重大文化工程。根据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的《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国家文化公园是指以保护重要文物与文化资源、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为首要目标,由国家批准设立并实行公园化运营的特定区域。国家文化公园在建设范围上往往与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相叠加,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共建一带一路等相辅相成,加强长城、大运河、长征、一带一路沿线文物与文化资源的梳理整合与协同创新,有利于彰显文化建设对经济发展、区域协调的积极作用,推动相关地区在区域协调发展中更好体现地缘相近、文缘相通、人缘相亲、业缘相融,使国家文化公园成为连接南北、连接东西的文化繁荣带经济增长轴

  2019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推动在大运河沿线8省(市)打造继古开今的璀璨文化带、山水秀丽的绿色生态带、享誉中外的缤纷旅游带,其主旨就是以文化为引领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当地社会和谐繁荣,为新时代区域创新融合协调发展提供示范样板。20213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着重指出要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标志了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式进入与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协调联动的新时期。《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在部署优化文化和旅游发展布局时,明确提出:坚持东中西互补、点线面结合,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重点,培育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示范区、革命文化继承弘扬样板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新发展引领区。截至2022年底,我国已启动建设黄河、大运河、长城、长征和长江五大国家文化公园,有关建设规划涉及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2021年印发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部署在黄河流域深入研究规划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黄河文化遗产廊道,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同时,在健全区域间开放合作机制方面,则提出要建设横跨中西两大板块和豫、陕、晋三省的郑(州)洛(阳)西(安)高质量发展合作带。郑(州)洛(阳)西(安)高质量发展合作带覆盖郑州、西安两大国家中心城市及多个城市群、都市圈,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一轴两区五极发展动力格局和东西互济多向并进开放新格局发挥关键支撑作用。值得注意的是,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有4000年是以豫陕晋为中心的。三省同处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的中下游流域,同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经贸往来和文化联系极其密切,具有引领西北省份与东中部省份互惠互动、合作共赢的显著地缘优势与深厚人文基础。但在现实中,豫陕晋产业结构差异性小而同构性高,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人文交流方面的文缘相通却长期缺乏亮点。在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推动黄河字弯都市圈协同发展等方面建立起跨区域的保障协调机制,应是今后着力推动的重要方向。

  中华文明绵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断,在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在数千年大历史观的视域下,治国理政体现变革和开放精神是常态,坚持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强调坚守正道的守正创新是不变的主流。正如毛泽东于19415月在《改造我们的学习》这篇报告中所说,做工作要秉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工作态度,在这种态度下,就是不要割断历史。不单是懂得希腊就行了,还要懂得中国;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其科学性和真理性在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光辉征程中已经得到充分检验。未来,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胜前进道路上仍然存在的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各种风险挑战,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的辩证关系。必须牢记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而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加强阐释解读中国昨天、今天、明天的话语体系建设,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标识性概念、创新性论断、大众化表述,在激发奋进力量中厚植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底蕴,不断拓展、铸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

  (作者系民革党员、河南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