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年02月17日 09:09
秦奋,河南开封民建会员,河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21年11月3日,坐在庄重肃穆的人民大会堂里,前来领奖的秦奋想起了自己在南京大学求学的那段岁月。凭着满腔热爱,将计算机技术与地理学融会贯通,无意中敲开了另一门新兴学科之门——地理信息科学。彼时的秦奋并未料到,自己将为此奋斗终生。
科研之路在脚下
择一事,终一生。少年的脚步,从象牙塔迈入了大会堂,来到了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现场。由秦奋作为主要完成人的《智能化地图综合与多尺度级联更新关键技术及应用》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这个项目的完成使我国多尺度地图数据库建设水平在短期内整体赶上了发达国家,特别是在空间关系理论、地图综合算法和地图综合软件研发等关键点上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秦奋自信地说。
路在脚下,助力科研开花结果。“我是被知识改写命运的人。”这是秦奋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1985年,进入河南大学的秦奋选择了相对冷门的地理学,之后进入南京大学攻读自然地理专业的硕士。
秦奋记得,为研究喀斯特地貌水文特征,自己在云贵高原野外的那几个月——地表崎岖破碎,分布着各种稀奇古怪的地貌,水文错综复杂,秦奋把示踪剂投入水里,把水染上颜色,由此来判断水的连通性。过程虽然辛苦,但也使人乐在其中,“我们的研究对当地水利工程建设、生产生活用水能够提供有价值的数据材料,这就是有意义的。”
来到河南大学执教的第二年,秦奋率先开设了“地理信息系统概论”课程。“路在脚下,这也是地理学教给我的。”1998年,在国家还没有专业目录的情况下,秦奋等人编制出了专业教学计划,在地理科学专业下设立了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方向,河南大学就此成为国家第一批开设该专业的高校之一。
没有材料,自己编;没有软件,自己写;没有条件,他就自己创造条件;没有教师,他就一个人代多门课。早已习惯一切从零开始的秦奋,作为研究团队重要成员先后申请获批了“资源环境信息系统”校重点实验室、“数字区域模拟”河南省高校学科开放实验室和“黄河中下游数字地理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回头再看,秦奋仍能切身感觉到那个时候的辛苦,“一点一点敲代码、做编程真的是要熬得住,但也确实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尤其是出成果的时候。”
把研究做到大地上
立志科研,把研究做到大地上。2003年秦奋进入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读博,师从著名地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专家王家耀院士。这段学习经历使他对地理信息科学、对科研的精神和信念有了更深的理解。“科研是有源之水,更是有本之木,我想要做被‘需要’的学问,被科技进步所需要,学科建设所需要,社会发展所需要。”
方向很快就找到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必须要做自己的模拟分析系统。数字地形模型需要高精准,而沟沟壑壑的黄土高原没有一个准确数据,秦奋只能带领团队扛着五六十斤的地面三维激光扫描仪,一点点用脚力采集数据。最终秦奋率领其团队开发了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分布式机理模型、集总式经验模型和物联网预报模型一体化、自适应的模型系统,为土壤侵蚀创新研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提供理论、技术与方法,相关成果获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思想有多远,行动才能走多远。”这句话在秦奋的身上得到印证。他一直高度关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并能够敏锐地从中捕捉到一些关键性的课题,组织力量进行攻关,向有关部门提出决策咨询报告。
2002年,秦奋参与编制了国家基础条件平台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方案,并主持编写了黄河中下游科学数据中心的建设方案。目前,该平台已为国家重大科研与工程项目、全球上千万人次提供了数据及信息服务,该成果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面对自己获得的如此多的成绩,秦奋却只给了一个“刚刚及格”的评价。他说:“与我的导师王家耀院士相比,我做的远远不够,我的科研生涯永远以他为榜样。”
为数据注入温情
奉献社会,用数据温暖人心。“地理信息发展已经进入黄金时代。”30年来,秦奋与这门学科一同成长,他认为,地理信息作为一个独立的生态存在,其价值和意义还没有被完全挖掘出来。未来,地理信息可能要做更多的跨界,服务于社会的各行各业,为人们带来更大的价值。
而这也是秦奋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时代浪潮中,我能做些什么?”
2021年7月,河南发生严重暴雨洪涝灾害,抢险救援任务迫切。第一时间,秦奋组织创建了河南暴雨洪涝救灾专题数据直通车,快速生成河南省重点受灾区域的基础地理、人口社会数据以及黄河中下游洪涝灾害预测预报专题数据,包括山洪风险、基础地理、地形地貌等200多个数据资源,及时发布科学数据,对外开展共享服务。
这一刻,数据也有了温情。而这些数据和专题图被不少相关部门下载使用,为应急救灾和灾后重建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
来源:《团结报》2022年2月15日5版
上一条:孙先科:我的文学故事 下一条:秦奋:回报大地以勤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