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年07月27日 16:06
校史馆内溯百年:
触摸薪火相传的光辉岁月
营员们首先走进河南大学校史馆,通过大量珍贵文献、历史照片与实物展陈,系统梳理了学校自1912年建校以来跨越百年的办学历程。讲解员重点阐释了河大在抗战时期敌前办学坚守教育火种、新中国成立后服务国家建设的动人篇章,让营员们深刻感受到这所百年学府“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训精神与中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厚重底蕴。
近代建筑群巡礼:
中西合璧的建筑艺术瑰宝
在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中,营员们穿行于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校门、六号楼、七号楼等标志性建筑之间。研学导师详细解说了建筑群如何将罗马柱式与中式屋顶、砖雕纹饰完美融合,形成独特的“中西合璧”风格。营员们驻足于河南大学七号楼前,对其庄重典雅的造型和精湛工艺赞叹不已,实地领悟了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建筑的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
建筑研学实践:
榫卯间悟“天工开物”之智
在河南大学文化旅游学院会议室内,研学导师吴博首先系统讲解了中国古建筑的基础知识,重点讲述了其中蕴含的智慧结晶,并介绍了鲁班锁作为中国古代智慧结晶所蕴含的榫卯结构原理及其在传统建筑中的核心应用。随后,营员们开展了一场建筑研学地深度实践——鲁班锁组装挑战:营员们亲手拆解、拼装复杂的木质构件,在一次次尝试与成功中,切身体会到“不用一钉一卯,可立千年”的工匠智慧与“天工开物”的哲学内涵。
饺子宴中融亲情:
手作团圆味,共叙中华情
中午,营员们参与了“共包团圆饺”文化体验活动。在明伦校区干训餐厅白案负责人的示范下,大家亲手擀皮、调馅、捏合,学习“月牙饺”等传统造型技法。活动现场笑语盈堂,不同国籍的青少年互相切磋手艺,将鲜香馅料包裹进薄韧的面皮中。最后,营员们看着自己制作的“中华团圆符号”,更深刻理解了饺子所承载的团聚文化与民族情感认同。
诚挚寄语铭初心:
阐释“根魂梦”使命
下午活动伊始,河南大学党委统战部项目主管韩任成发表专题讲话。他结合“亲情中华”项目的宗旨,深情阐述了“根、魂、梦”三位一体的精神内核:“根” 是中原沃土的血脉渊源,“魂” 是中华文化的赓续传承,“梦”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他勉励全体营员珍视寻根之旅的收获,将中原文化的滋养转化为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中外交流的青春力量。
姓氏报告启认同:
解码迁徙中的华夏共同体
接着,河南大学研学旅行研究院副研究员程川带来知识报告——《姓氏迁徙与华夏认同:中原文化的多维展现》。她以详实的历史地理学数据、古代谱牒文献等研究成果为支撑,生动讲述了历史上中原先民因战乱、垦殖、商贸等引发的数次大规模南迁历程。报告深刻论证了姓氏作为血缘与文化双重纽带,如何在千百年迁徙融合中形塑“天下归心”的华夏民族认同,为营员们理解自身姓氏渊源提供了宏阔的历史视角和深厚的学术盛宴。
剪纸非遗传匠心:
授艺吉祥纹样创作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环节,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河南大学文化旅游学院副教授张朝晖老师为营员们开设了豫派剪纸技艺研学课。张老师首先介绍了剪纸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种类,现场展示了众多经典作品,解析了“花开富贵”“竹报平安”等经典纹样的文化寓意。随后张老师执起红纸与剪刀,在营员的见证下创作出富有个人特色的窗花作品。方寸红纸间的镂空艺术,让营员们感受到中原民间艺术的质朴之美与深厚生命力。
光影激荡少年志:
《哪吒》诠释“我命由我不由天”
活动尾声,营员们集体观看了现象级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影片中哪吒打破天命桎梏、勇于担当的成长故事,尤其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经典台词,引发了强烈共鸣。哪吒身上展现的抗争精神与家国情怀,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勇于担当价值观的现代表达,为年轻一代提供了生动的文化自信注脚。
来自于河大研学
编辑 | 赵一鸥 张珂嘉
一审:王鲜萍 一校:韩任成
二审:贾银兰 二校:徐亚晖
三审:黄 鑫 三校:李 立
上一条:团学风采|新闻与传播学院红... 下一条:河南大学侨联|架起中美青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