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我校民盟盟员刘军教授在《光明日报》上发文

日期:2025年03月20日 17:57

书写东北大地的生态能量



文章内容

李青松的散文集《看得见的东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5年1月出版),是一部对象集中、主题鲜明的生态文学作品。作者聚焦东北林区,在历史的纵轴中书写过往,同时又点出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以来森林的新变,以及森林居民特别是森林工人生活方式的转变。因此,他的笔触没有停留在单一的维度上:在追忆产业工人创造出的光荣层面,他站在时代和现实需要的立场上钩沉历史;在森林生态链条逐渐恢复元气的层面,他又站在森林的立场上发出吁请。生态视角的进入,使得作品内蕴的价值判断更加多元和中性,也给予人们更多的反思,在尊重历史和现实逻辑的基础上,敞开更大的胸怀看待人与森林、人与大地的关系。

人、物产、生态链条,是《看得见的东北》的关键词。人是创造的主体,他们各自的角色尽管不同,然而投身生活实践的热情却是同一的。比如《老号森铁》一文中提及的伐木能手马永顺,作为产业工人的典型,曾经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大马哈鱼》中作为渔民二代的黑嘎和外国媳妇冬妮娅,选择的是多种经营模式,他们已经完全摆脱了老一辈单纯索取的方式,长久性不言而喻。《且说阿尔山》中的兰文华老人,作为第一代森铁人,与徒弟一道自行研制大脑壳蒸汽机车,作为劳模代表曾被邀请到莫斯科访问。《伐木工具》中的张子良,既担任伊春地区林业管理的负责人,还和一线工人一起,改良伐木工具,将木材采伐方式推陈出新。上述人物都是站在时代前沿、顺应生活潮流的典型人物。他们身上的霞光,让人感到亲切和温暖。

物产本身就是森林的基本属性。森林越宽广茂盛,这种属性就会愈发突出。在书中,显性的物产因素由具体作品的篇目即可寻见,除了东北林区已采伐或者储存的巨量木材资源外,《鳇鱼圈》中的黑龙江特产鳇鱼,《大马哈鱼》中洄游到黑龙江支流的大马哈鱼,《贡貂》中的紫貂,《红松之美》中的红松,以及其他篇章中出现的黑熊、狗鱼、驯鹿等动物,以及给人以无限诗性想象的白桦林,皆为显性的物产内容。它们具备突出的地域性特征。隐性的物产看似不起眼,却隐藏着大自然的精妙。作品中代表性的隐性物产就是森林里的倒木了。如果倒木俯卧在沼泽地中,将是鸟类筑巢、水藻成长、鱼虾藏身之地,如果倒在森林的空地上,则是各种菌类的寄身之所,并以自身的营养孵化地下的种子。因此,倒木看似为衰朽之物,却又是新生的储藏之所。生物链条死生相连的秘密,由倒木可见一斑。

生态链条是作家生态考量的结果。生态考量是作者的日常生活内容,成为一种观察思考的习惯,也成为一种稳定的价值判断。就像我们哪怕是坐在车厢内,遥望远处山巅上的积雪时,积雪将不仅仅作为景观而存在,还是淡水循环、折射反光而影响降雨和气候的一个端点。万物互联、蝴蝶效应每时每刻都在地球上发生。而在文学处理上,作者并没有采取长篇大论的形式,没有引经据典地加以言说生态链条的正义性,而是往往笔锋一转或者采取篇末点题的方式,将生态的维度悄悄托举,供读者加以思量。正如作者所言:“通过观察森林的细微变化,我感知到脚下的东北大地涌动着的能量。”

作者很会讲故事,两三个情节,三五个片段,个人的叙述就此展开,如舒缓的河流漫过草地。在部分作品中,他还采用双线叙事的方式,明暗相衬,表里相配,以此完成今昔的跨越与沟通。



作者简介

图片

刘军,男,河南商城县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致力于当代小说、散文评论工作。河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河南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成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河南评协理事。河南省文联主管刊物《奔流》编委,《广西文学》散文新观察栏目特约主持人,主讲《文学概论》《文学欣赏》专业课程。有论文、评论作品刊发于《读书》《河南大学学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丛刊》《郑州大学学报》《小说评论》《扬子江评论》《文艺评论》《创作与评论》《当代文坛》《东吴学术》《名作欣赏》《文迅》《都市》《山东文学》《广西文学》、光明日报、文艺报、文学报、中国艺术报、中华读书报、文汇读书周报等报刊。主持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一项,参与“中世纪欧洲文学史”等国家社科基金两项。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文学欣赏导引”主讲人。出版有专著《多元叙事与中原写作》(社科文献出版社,25万字),出版有散文集《城与乡》,即将出版散文批评专著《新世纪散文观察》。业余从事散文写作,有散文作品刊于青年文学、中华散文、散文百家、西部、随笔、延河等刊物。曾获第二届杜甫文学奖,第六届河南省文学艺术成果奖、河南省教育厅道德标兵称号。曾任孙犁散文奖双年奖、丰子恺散文奖、北大培文杯青少年写作大赛等赛事评委。



 地址:中国 河南 开封.明伦街/金明大道 郑州.明理路 邮编:475001/475004/45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