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0年02月27日 10:38
1月26日(大年初二)上午,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大学淮河医院52名医护人员紧急集结,出征武汉。如今,整整一个月过去了,作为危重症患者救治医疗队医师组组长,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部主任、副主任医师杨超也已经带领着自己的小组,在武汉市第四医院武胜路院区(西院区)隔离病区连续工作了将近四周。累,依然是从一开始就延续至今的关键词,但心情反倒比刚到武汉时要平静些了,“适应”与“习惯”帮助他在疫情风暴的中心保持专注,同时,也保持乐观。
父 子
杨超的儿子杨子航去年考上了北京科技大学,第一个学期的大学生活是他离开家最久的一段时间。独自一人在外求学,没有了父母的贴身照顾,许多事情都要学着自己来,杨子航也多少有了对生活的体会,更理解了父母的不易。
走向独立的过程,也往往是成长最快的过程。
杨超和儿子杨一航在一起
以前,杨子航觉得父亲总是忙,总是出差,陪自己的时间很少,心中不免有埋怨。远离父母的日子,他慢慢地体会到了父亲这份忙碌背后的责任与担当,因此,这个寒假他想着能多陪陪父母,于是,一家人就计划着春节假期里去自驾游。
然而,新冠肺炎的肆虐打破了这个家庭的出行计划,也让整个中国按下了暂停键。
病毒肆虐,医者当行!大年初二,父亲杨超火线得令,又一次踏上了“出差”的征程,这次是去武汉——这场疫情风暴的中心。
和以往出差几乎没什么不同,忙完工作的父亲会和杨子航和妈妈视频聊聊天,拉拉家常,问问吃了什么,都干了些什么,提醒要多喝水,工作的事还是很少提及,只是突然对他的几株兰花更操心了,总是提醒别忘了浇水。
可是疫情的发展还是出乎了这一家人的预料,原本以为最多两周的支援,如今已经过去了将近一个月。关于疫情的各种消息,以及对父亲的关心,让杨子航心中思念与担忧交织,只是视频中的父亲一如往常,甚至更平静了。
2月23日,再过一天,就是自己的生日了。想到这名依然在武汉抗“疫”一线奋战的重症科医生;想到了这位给了自己生命,如今还在努力挽救更多人生命的男人;想到了这位沉默寡言,却给了自己如山父爱的父亲。“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毕竟子如父,对父亲杨超在视频和电话中说不出口的思念与关心,儿子杨子航以纸笔为媒倾诉,他给父亲杨超写下了一封家书:
亲爱的爸爸:
您好!
当您有空阅读儿子这封信的时候,相信您已经穿着厚重的隔离服,为将病人从生死线边缘拉回而劳累了几个小时了。您辛苦了!
大年初一那天,当我们都还沉浸在过年假期的喜悦中时,您忽然接到通知,说要去武汉支援,与在那里肆虐的疫情作斗争。那时,我还以为这次出差和往常的出差差不多,一周左右就能回来,到那时,我们就可以实行我们的自驾游计划了。
但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了,我和妈妈却到看到确诊病例数和疑似病例数在一天天地往上升,甚至突破了万人。我们还了解到很多医生都因与病人接触而感染,我们默默地祈祷着您一定要平安归来。您常在微信中发一些那里的照片和视频给我们,看着您健康的样子,我和妈妈心中那块沉甸甸的石头也终于放了下来,是啊!平安就好,但我们更希望看到您平安归来的样子。
到今天,您在武汉已经工作了将近一个月了,您一定已经救治了不少的病人吧。病人们应该都很感激你们吧!我为有这样一个爸爸而骄傲!不只是我们,现在全中国人民都在为你们这群白衣战士喊加油,相信我们终会打赢这场战“疫”,加油!
冬天已经过去,春天已经来临。期待您平安归来的那一天!
祝身体健康
您的儿子:杨子航
第二天,杨超在一家三口的微信群中给儿子杨子航回了信:
亲爱的儿子:
生日快乐!你写来的信爸爸昨天没来得及读,因为要上夜班,上班期间是不能带手机的。今天爸爸几乎是含着泪读完的,爸爸很想陪你度过一个愉快的寒假的,包括我们的自驾游,可是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我们的计划,你的学习计划,也打乱了几乎所有人的计划。好在很多像爸爸一样的人都来支援武汉了,我们并肩作战,共同抗击疫情,相信疫情很快就会结束,新闻报道疫情正在向好,爸爸所在团队管理的患者也康复了一半多点了,他们都很感谢我们。
生活很快就会回归正常,没有开学的日子,好好学习网络课程,爸爸很想你,也想你的妈妈。
祝生日快乐,学习进步!
爸爸
2020.02.24于武汉
夫 妻
说起杨超,他的妻子郑天霞总结了两个字——话少。
“杨超就是不爱说话。有时工作累的时候,回家更是没有话,我们也都习惯了。”
就连报名去武汉支援抗“疫”这么大的事情,要不是郑天霞主动去问,杨超也不打算说。
“我也是担心他,但他说他是重症部的主任,不去不合适,这个时候就应该挺身而出。”郑天霞回想起去武汉前杨超说的话说道,“这我都能理解他,杨超这个人呐,就是个心地很善良、很单纯的人,无论和谁交往也都非常简单,单是工作就占据了他生活中的大部分。”
说起去武汉一线支援抗“疫”,郑天霞倒显得和杨超一样平静。
九三学社开封市委主委苗琛、河大委员会主委张璟慧、三支社主委何艳玲等看望慰问杨超家属
“杨超过去就经常加班儿、经常出差,一加班儿连轴转回不来也是常事,出差或者进修那就更是成月的不在家,这次支援武汉,就当他又去出差了,我们都习惯了。”
习惯了杨超的话少,也习惯了杨超忙碌地回不了家,但是有一件事儿却让郑天霞不那么习惯。
“最近和他视频聊天,问他武汉那边的情况,他就说防护做得很好,会照顾好自己,除了累些就只是报平安、拉家常,工作、病人的事情都不跟我提,却总是让我别忘了给他的兰花浇水,原来也没觉得他对那几株花儿这么上心。”
或许是君子如兰,生而淡雅;或许是意不在花,“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亦或许是“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吧……
同 仁
自从杨超参加医疗队去了武汉,九三学社河南大学第三支社主委何艳玲一直和杨超保持着联系。作为九三学社的同仁和医院同事,从事了近40年护理工作的何艳玲对武汉一线的困难是有所预料的,但是前方不断传来的讯息和整个疫情发展的态势,还是出乎了她的想象。杨超告诉她,他所管理的病区有三十张病床,因为前段时间住院的病人多,本着应收尽收,能加个床就多收个病人的原则,一共收治了三十六名患者。这些病患均为重症,随时可能加重,值班医生却只有两人,夜班时,杨超从下午六点多就要去负责的病区接班,七点多进病区,一直到次日上午九点才离开病区,一个班上下来近十四个小时,期间不能喝水,也不能上厕所,同时还要一直在病房忙着处理病人的各种情况,这十几个小时精神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
何艳玲和即将出征的杨超合影
“我和杨超主任通过电话后,听他说这些,真的是心情长时间不能平静,很想哭。”何艳玲说道,“虽然他说话的语气很平和乐观,但是让听的人很是心疼。”
身体上的劳累可以通过休息来缓解,但精神上的持续紧张反而容易让人睡不着觉。事实上,武汉市第四医院一开始的防护环境就很严峻,截止杨超他们到达武汉的1月26日,武汉第四医院西院区已经有40多位医务人员被感染。好在条件在一点点改善,防护措施逐渐到位,现在感染控制工作已经非常到位。
杨超是个话不多的人,他从来不多说自己的辛苦,对于工作中的危险更是只字不提,但却不吝于向大家表达自己的乐观——“近几天新入院的病人少点了,国家的整体防控措施已经见效,我们的工作也没有原来那么紧张了,这几天陆续有病人治愈出院了。”
杨超告诉何艳玲,他做好了长期作战的准备,等疫情结束了再回家。在杨超的话语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气,也可以说的这么平静!
2月24日,农历二月初二。“二月二,龙抬头”,敬龙祈雨,保年景丰收,是一年的好兆头。
2月24日,武汉,多云转小雨。阴霾将化润物雨。
那几株兰花,也在默默地等待着他的主人吧。
让我们期待英雄早日凯旋!
上一条:河南大学统一战线抗疫情系列... 下一条:河南大学统一战线抗疫情系列...